C114訊 6月28日消息(九九)2025數字低空大會今日在蘇州舉行。在大會的圓桌討論環節,江蘇航空產業集團技術總監徐兆海、深城交副總經理黎曦、通號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系統事業部主任于曉泉、中興通訊通感產品總經理趙志勇,圍繞“通信/導航/監測/氣象與環境技術如何更好支撐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一主題,聚焦政策法規、低空安全以及技術前沿等方面發表各自的真知灼見,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CTO楊海明擔綱該環節主持人。
政策法規:尚需完善細化、統籌協作
低空經濟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對于當前的低空經濟政策法規,徐兆海表示,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我國進行了三輪空域改革,從分類化到精細化到協同化。即使這樣,目前空域管理還是缺少相應的配套政策,屬地化空域申請、限制空域的標準、敏感區域的飛行作業等方面政策還應更加細化。
黎曦介紹,深圳市已經形成整體的低空標準體系架構,但未與其他組織形成協作。從國家到地方到行業,各自在標準體系架構上的統籌協作關系需要明確。另外,從通信標準到安全體系,具體到低空通信使用專網還是公網、專網使用什么頻段等都需要盡快明確。
于曉泉指出,現在各地低空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很多城市都布設了相關系統,但國家層面針對這些系統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后期如何實現各個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會影響整個低空經濟的發展,建議前期統一制定接口標準。
趙志勇表示,國家宏觀政策不斷出臺,但各個地方配套的法律法規尚有欠缺;地方政府紛紛引入無人機企業,對于業務的發展投入較大,但對于低空智聯網的投入相對較小;低空智聯網,包括5G-A技術和其他多元技術的融合,如何形成團標、行標,甚至國標,也需要國家、地方政府和行業標準組織共同推進。
重中之重:無安全,不低空
楊海明提出,低空經濟需要安全健康的發展。“我理解的‘安全’就是‘不出事兒’,‘健康’就是商業模式閉環。”
趙志勇強調,只有在安全的情況下才能保障健康的飛行,保障商業閉環。低空安全要分級分等,載人飛行對于通訊安全要求比較高,可能需要雙網、雙待、雙聯接;消費類無人機安全要求稍低,WiFi技術或其他技術也可以承載。“既要保證安全,又要保證經濟性,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趙志勇說。
“低空將來可能會是萬級、十萬級,甚至百萬級的航空器同時飛行,安全方面應該借鑒鐵路的控制理念,以強大的控制中心為核心。”于曉泉認為,強大的控制中心能夠對所有空域范圍內的飛行器進行直接控制,既能解決人在大規模飛行器面前不能照顧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也能夠實現由設備直控,提升安全性。
于曉泉進一步指出,低空安全就是運營的安全。地面的基礎裝備、管控系統之上,是空中飛行器的安全,包括飛控的安全、飛機本體的安全、動力安全、能源安全、載荷安全。將地面管控基礎設施和飛行器所構成的地和空之間的安全結合起來,就能實現整個運營的安全。
黎曦則認為,先飛起來比安全更重要。“從目前發展來看,無人機本體安全大于其他所有安全。”
徐兆海旗幟鮮明地提出,無安全,不低空。他認為,安全是擺在所有飛行前面的一道底線,涉及三個層面: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飛行安全。并且安全不是某一個點的事情,是飛行業務閉環當中的方方面面,從硬件的布設到數據的傳輸都要有保障。
面向未來:看好能源技術和AI大模型
對于主持人最后拋出的“未來3-5年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和應用”這一提問,四位嘉賓最認同的是動力能源和AI大模型。
徐兆海認為,有兩項技術在未來3-5年會取得顛覆性進展,第一個是動力能源技術,如氫動力、高能電池;第二個是去中心化的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空中無人機調度管理系統。
黎曦表示贊成上述觀點,能源技術是革命性的技術,不管是固態電池還是氫能源的進化,應用于航空飛行都是可以顛覆無人機發展歷程的。此外,黎曦提出傾轉旋翼技術,這項技術的徹底攻克對無人機長距離載人飛行有巨大意義。“還有多模態大模型,可以在真正意義上把無人機變成智能機器人。”黎曦說。
于曉泉認為,最重要的是地和空之間的協同控制,依托高智能的協同控制實現“去人化”。目前,無人機送外賣還處于政府補貼狀態,一個重要原因是飛手沒有取消,人力成本很高。“如果空地協同實現無人操作,可以大大降低飛行運營成本,實現商業盈利,這也是低空經濟走向成熟的一個發展方向。”
趙志勇指出,固態電池和氫電池的突破將引發無人機飛行距離和輕量化的巨大變化;AI和大模型將賦能飛行活動的管理運營;海陸空協同發展將改善社會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但這有可能要在5年以后才能實現。
這場匯聚產、學、研、用各界智慧的對話,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相信隨著氫動力、AI大模型等顛覆性技術的加速落地,低空經濟這片 “新藍海” 將釋放出更加澎湃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