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6月28日消息(水易)近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與鵬城實驗室聯合主辦的2025數字低空大會在蘇州召開。匯聚國內外院士、科研專家、產業領袖和企業代表,圍繞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標準的總體規劃、低空經濟的場景與需求、空地智聯技術、低空經濟安全等內容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大會圓桌論壇環節,北京中天華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琦、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葉方偉、中國移動研究院安全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粟栗、中國聯通研究院網絡安全研究部總監徐雷,就數字技術保障低空經濟安全主題展開探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特聘教授、副校長吳啟暉擔任該環節主持人。
低空經濟安全挑戰不容忽視
低空經濟在政策支撐、技術升級、產業生態成熟等背景下迎來爆發期,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不容忽視。
周琦指出,以傳統民航為例,一名資深的民航管制員僅能同時調度7-8架飛機。未來一個城市上空如果有千架或者萬架無人機要運行調度,由人單獨做指揮調度達不到安全的要求。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給了應對未來大頻次、大規模的無人機活動。
在中國移動粟栗看來,低空經濟的網絡安全已有成熟架構,反而是監管、監控以及電磁對抗等可能引發新型安全問題。目前不管是技術研究,還是標準制定,甚至監管規則的分工仍不完善。隨著安全要求、安全技術的不斷發展,會給低空經濟帶來更好的安全保障。
中國聯通徐雷從三個層面解讀了低空智聯網絡的安全問題。一是通信鏈路安全,公開頻段易受干擾,5G或5G-A的遠程接入對飛行干擾有所緩解,但擴大了攻擊暴露面,存在信號劫持、篡改風險;二是建筑物的遮擋導致地面基站對低空覆蓋不足,帶來飛行安全問題;三是無人機采集的各類圖像信息、地理信息等會涉及敏感隱私問題,傳輸、存儲、共享環節均需加固。
徐雷進一步補充標準化和數據互通問題。以傳統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為例,各家廠商收集到各種安全數據之間沒法互通,做態勢感知很難。在低空經濟領域,不同廠商、不同類型的飛行器,平臺之間存在信息孤島,對低空經濟的網絡安全有很大風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葉方偉則指出,低空安全發展最大的問題是政策、接口、能力、業務之間的聯系不太明確。目前對于低空經濟安全體系的建設似乎需要一個強大的外力自上而下統一共建,這不利于快速迭代。應該讓參與低空安全體系各環節的參與者都能做自己的貢獻,從而推動低空安全的發展。
構建一體化安全防護體系
如何依托現有的數字安全能力構建一體化安全防護體系?中國聯通徐雷表示,飛行器接入5G或5G-A網絡,可以復用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成熟應用的二次認證技術,保證低空經濟業務的連續性。同時,還可以通過對數據面流量的監測和分析,防止黑飛或是航道偏移。
而在數據安全層面,通用的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對數據的采集、存儲和使用已經有成熟的解決方案,同樣可以復用于低空經濟領域。另外,對于數據共享,也有隱私私計算機技術、聯邦學習等成熟技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葉方偉強調安全體系并不獨立,可以考慮把現有成熟的安全防護方案遷移到低空場景之下做高效的整合。應該先行先試解決共性的安全問題,比如針對物理信息系統的身份認證、接入控制等安全問題,以及通信安全、數據安全等都已經有成熟的方案。
葉方偉表示,這一過程中需要兼顧低成本復制和可擴展性。低成本、可復制方面,大量人力物力的解決方案不適合小型團體推進。可擴展性方面,世上沒有完美的安全,隨著技術一輪一輪的迭代,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能否跟得上迭代?能否可拓展?是如何依托現有數字安全能力構建低空安全防護體系的思路。
中國移動粟栗表示,低空經濟發展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監管,需要治理源頭和防御縱深齊頭并進。對于治理源頭,低空飛行器要有身份,并且身份要和實體人相關聯,才能將責任分配和安全責任落到實處。對于縱深防御,依托通感一體基站,為無人機解決信號干擾,提供航線規劃等服務。
周琦補充道,應強調端云協同,端側無人機需具備“具身智能”能力實現自主感知和自主避撞,云側或是指揮側通過融合雷達、5G-A等多維感知,實現對空域的統一感知,進準識別無人機的目標和意圖,達到指揮調度的順暢、安全和高效。
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特聘教授、副校長吳啟暉所總結的“無安全,不低空”。展望未來,低空經濟安全與人工智能、5G-A與通感一體等技術的深度融合,為低空應用提供動態、縱深的安全保障,支撐低空經濟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