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6月30日消息(南山)6月27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與鵬城實驗室聯合主辦的2025數字低空大會在蘇州舉辦。本屆大會匯聚國內外院士、科研專家、產業領袖和企業代表搭建了低空產業交流平臺,圍繞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標準的總體規劃、低空經濟的場景與需求、空地智聯技術、低空經濟安全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大會圓桌論壇環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五研究所專家、空管專家伊佳,中電信無人科技副總經理兼首席運營總監吳愛軍,南京萊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輝,中科星圖集團副總裁郭國龍,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黎曦圍繞“低空經濟智能空管趨勢與挑戰”主題進行了對話。中國電信首席科學家、貝爾實驗室院士、IEEE Fellow畢奇擔任主持人。
破除低空經濟發展瓶頸
低空經濟非常熱,國內各地也給出了很多政策推動低空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新概念、新產業,低空經濟要落地應用,發展新質生產力,還存在怎樣的瓶頸,如何破除這些瓶頸?
對于這個話題,伊佳認為,從管制角度看,制約低空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是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從運行角度看,當前空域資源有限,各種航空器的飛行間隔標準是最大瓶頸。對于飛行間隔標準,不能等國家制定,需要產業界不斷探索來完善。
中國電信聚焦低空經濟發展,專門成立了中電信無人科技公司。吳愛軍介紹,破除瓶頸一方面是解決生產資料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空域資源,推進空域改革,增加空域供給。另一方面是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包括軍民地協同體系建設,地方政府各部委的職責梳理等,以及推進低空技術創新,釋放生產力。
丁輝總結了五個要點。一是空域資源少;二是參與門檻高;三是監管法規不足;四是低空標準少;五是商業模式沒有閉環。要想實現低空經濟騰飛,最核心的問題是實現商業模式閉環,讓飛行企業能夠盈利,飛得更多、飛得更順暢、飛得更高效。
郭國龍也從三個維度進行了分享。一是標準,很多企業做低空平臺,功能大同小異,缺乏標準規范;二是基礎設施,不少地區打造了低空平臺,但航空器飛的不多,原因在于缺乏試飛場等基礎設施。三是應用場景,無論是公益型還是收益型的飛行,需要達到一定效益才能長遠發展,目前還沒有達到規模化商業有序運行的狀態。
黎曦最后補充,參照美國低空或通航產業發展,我國低空基礎設施還有很大不足,成本也較高,這其中的關鍵是軍地民協同機制以及空域資源的釋放。另外,形成商業閉環需要規模化、成本以及需求刺激,一方面國家在初期需要建立補貼制度和相關標準,另一方面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以及降低無人機動力電池的成本。
低空安全是發展關鍵
保障低空安全,是發展低空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這一話題,伊佳首先從空管運行角度指出,70多年來我國發生航空器相撞的事件微乎其微,正是空管發揮了作用。在低空領域,建議首先通過間隔距離、高度差,時間三個維度調整航空器之間的間隔,為低空管制提供更加成熟的條件。此外,不僅僅是無人機,各類航空器都在低空匯聚,包括大飛機、直升機,以及動力傘、三角翼、滑翔傘、風箏等,需要整體的安全考量。
“無安全、不低空”。在吳愛軍看來,低空安全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共識。同時,業界需要在安全和效率之間尋找平衡點,達到全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他同時呼吁對低空安全的包容,通過包容去大力發展我國的低空技術、理念、制度、標準,未來可能推廣到全球。
丁輝認為低空安全分為飛行安全、空防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飛行安全方面,要通過空管做好航空器的防相撞工作,包括平臺側的適配;空防安全方面,萊斯信息發布了低空產品譜系,支持管防一體;公共安全方面,萊斯信息正在與政府部門、執法機關合作,包括信息打通;信息安全方面,不僅是數據安全和平臺安全,更要關注低空產業的內生安全。
“安全和發展是辯證的關系”。郭國龍從三個角度闡述了中科星圖的低空安全實踐。一是數據,公司通過衛星遙感獲取了大量高精度數據,結合氣象感知數據構成了數字化空域的數據集合。二是計算,公司通過一套標準規范統一了計算資源,建立了大模型。三是管理,涉及氣象要素、軍地民融合等方面的管理協同。
深圳市在低空產業方面走在前列,對低空安全也有深入研究。黎曦表示,低空安全涉及到制度安全、技術安全、管控安全等方面,不同的主體要建立相應的安全規范,現在規則體系還沒有完全明確。民航空管體系是一個健全的體系,但在地方空管中不能完全套用,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及安全相關標準是很突出的問題,需要逐步完善、達成共識。
展望低空經濟未來
低空經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是潛在的萬億級產業,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場,當前處于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態。在本次圓桌論壇,各位嘉賓也對低空經濟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伊佳呼吁,隨著國家將空域管理權下放到省市一級,各地政府應對空域進行普查,將低空飛行相關的所有數據都匯總到一個網格上,對飛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前期工作量可能較大,一旦完成則價值突出:大氣空間是有限的,但空域資源是無限的,跟飛行需求密切相關,是需要通過加強空域管理獲取的生產資料。
“相信相信的力量”,吳愛軍強調,低空經濟是戰略性的產業發展機會,必須乘勢而上。從時間窗口來看,2027年前主要是開展空域改革試點,2030年前完善低空場景規模化應用的試點驗證,2030年后將是蓬勃發展期,同時低空技術將走向網聯化、數字化、智能化,企業必須把握這一方向。從地方政府角度來看,建議產業規劃因地制宜、低空與通航協調發展、戰略性和先導性布局低空基礎設施。
丁輝也相信,低空經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幾年在基礎設施方面會大范圍鋪開,涵蓋起降場、數字航路、通信、導航、監視、反制、氣象等;在發展路徑上從無序到有序,預計很快會有更多規范相繼出臺,打造指引性的綱領;在場景方面逐步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關鍵是實現航線化運營的低空交通。
在郭國龍看來,低空經濟一方面是從國家經濟層面,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價值突出;另一方面是低空物流產業的未來價值突出,將有效緩解城市運力和人力不足等難題。從技術創新層面看,隨著6G、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低空經濟將更安全、更智能、更低成本,更具想象空間。
黎曦在最后暢想了三個方向。一是隨著大模型不斷發展,視覺大模型、物理大模型等應用將推動形成智能無人機,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支撐。二是打造低空新基建,除了地面基礎設施,也包括空中基礎設施。三是參照電動車產業歷時15年形成的商業閉環,無人機低空eVTOL目前處在初始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正如本次圓桌論壇的主題“低空經濟智能空管趨勢與挑戰”,來自產業各界的專家用鮮明的觀點指出了低空經濟發展當前面臨的挑戰,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并對未來給出了樂觀的展望。有挑戰,就有動力,有發展,才有希望。低空經濟的未來,必然是晴空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