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7月2日消息(岳明)市場研究公司Omdia資深首席分析師楊光在一篇最新報告中針對剛剛過去的2025 MWC上海展進行了復盤,他指出,人工智能(AI)成為本屆MWC上海展的最大焦點,中國企業所展現出的“中國模式”優缺點共存,在搶奪技術發展前沿站位的同時,需要警惕新的產能過剩風險。
以下為本篇報告的主要內容:
2025 MWC上海展于6月18-20日在中國上海舉行。活動主辦方GSMA稱,本屆大會吸引了超過45000名與會者。然而,部分參展商認為今年活動熱度不及去年,參展商和觀眾數量似乎較2024年有所減少。
毫無疑問,AI成為今年MWC上海的核心主題。無論是中國運營商、華為、中興、聯想在內的頭部企業,還是二三線廠商和初創公司,都展示了各自的AI相關產品與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汽車與機器人企業首次在這一移動通信行業盛會上設立展臺,彰顯了中國產業界對融合移動與AI技術的熱忱。這種熱情也映射出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鮮明特征(常被稱為“中國模式”)及其利弊。
“中國模式”的雙面性
盡管中國與全球在科技發展的宏觀路徑上總體保持一致,但某些獨特范式塑造了中國的實踐路徑。其核心在于連貫的產業政策與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影響力相結合。這種協同效應能夠在政府認定對國家至關重要的領域,顯著拉動投資并刺激市場短期快速擴張。例如,中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大對“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及6G的投資,這可能是本屆MWC上海機器人熱潮背后的驅動力。長遠來看,龐大的市場規模可轉化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使其能夠拓展海內外業務,中國5G產業的發展便印證了這一點。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集中資源于特定領域以推動技術與產業發展。在當前電信市場增長乏力的背景下,政府的產業政策與投資可能成為開啟“投資-市場擴張-業務增長”循環的“第一推動力”。考慮到當今的地緣政治環境,技術主權或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相關政策和投資將是維持先進技術本土自主能力的關鍵。
然而,Omdia分析師指出,該模式也存在顯著弊端,尤其因為政府也并非全知全能。例如,資源可能配置失當,造成時間與資源浪費,甚至可能引發危機。
中國5G發展或可作為一個近期的例證。自2019年6月發放5G牌照后,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政府大力推動5G投資以刺激宏觀經濟,期望借力5G加速經濟數字化轉型并提升整體生產力。因此,中國電信運營商在短短數年內實現了全國范圍的5G SA覆蓋。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運營商5G基站部署已超過425萬個,約占全球總量的60%,而中國人口僅占全球18%。這表明中國5G網絡當前可能存在顯著的供過于求。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電信運營商收入增長3.2%,低于中國GDP 5.0%的增速。同時,移動數據業務收入下降1.5%。受大規模5G部署相關折舊成本影響,中國運營商面臨著巨大的移動服務收入增長壓力。
楊光寫到,中國運營商正日益探索AI驅動型服務以促進增長,其中多項服務在今年MWC上海亮相。例如,應用網絡數據分析功能(NWDAF)為VIP客戶提供差異化、有保障的體驗——此舉旨在提升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并增強用戶黏性。中國運營商還與機器人企業合作,在消費級與工業級市場中將移動寬帶連接與AI機器人結合在一起。然而,考慮到中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這類以AI為核心的投資存在引發新一輪產能過剩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