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4月19日專稿(蔣均牧)西漢桓寬《鹽鐵論》有云,“明者因時而變,知(智)者隨事而制”。伴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智能世界加速到來,人類認知新規律、創造新事物的方式正在發生劇變,那些曾被奉為圭臬的“真理”不斷被顛覆和刷新。
《智能經濟》研究報告預測,到2025年,大約55%的經濟增長將會來自數字經濟的驅動;當前,全球已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各自的數字化相關戰略;2026年,全球數字化轉型支出將達到3.4萬億美元。無論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還是支撐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均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經濟收益。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正撬動生產力迎來新一輪的“量變到質變”。
我們如何才能切實把握數字化機遇,與這一時代主旋律同頻共振,實現生產力的躍升?長期在數字化賽道上領跑的華為,又有著怎樣的行動和思考,兌現其“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客戶”的承諾?透過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在2023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的主旨演講,我們或許能夠對此有個系統性梳理。
抓住機遇,共創共贏:華為在行動
“數字化”是共識度最高、當下最具確定性的趨勢,也是全世界、全行業共同的機遇。華為將在聯接、計算、存儲、云等方面保持投入,通過提供極簡架構、極高質量、極低成本、極優體驗的“4極”數字基礎設施,為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筑牢底座;攜手伙伴,助力客戶實現作業數字化、數字平臺化、平臺智能化、智能實戰化的數字化轉型“4化”,共贏數字化未來。
在聯接產業,豐富的行業場景要求聯接無處不在、無時不快,華為將持續推動建設5.5G時代領先的數字基礎設施,構建千億物聯、萬兆體驗的網絡能力;在計算產業,未來算力將像水和電一樣,觸手可及、隨需隨用,華為將圍繞多場景、多樣性的需求,不斷提高通用計算、人工智能計算能力;華為云將沿著行業數字化的“云底座”和“使能器”保持投入,通過將華為自身在轉型中沉淀的技術、工具和經驗以及全球伙伴的優秀實踐開放到華為云上,來幫助企業“上好云、用好云、管好云”;根深才能葉茂,圍繞數字化,華為在基礎軟件領域持續創新,并通過軟件開源發展產業生態。
與此同時,華為也深入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場景,讓數字技術真正成為生產力。幾年中,這家公司與伙伴、客戶一起推進數字技術的觸角,取得了累累碩果。
孟晚舟舉例說,數字技術正在為企業構筑起智慧新圖景,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其核心是讓數據“說話”,從而讓生產決策更精準。信義玻璃是全國最大的玻璃制造企業,以往存在業務數據分散存儲在上百個應用系統中,且數據標準、口徑都不統一,通過實施華為數字化方案,實現了數據的透明、可視,構筑了數字化運營的基礎,并使得優秀經驗能夠快速復制,從而大幅降低了產線能耗,每年可節省3~4億的天然氣費用。數字化技術使得普惠教育和平行教育成為可能。無論是深圳、岳陽,還是西部的天水,很多學校都配備了電子屏幕和性能卓越的網絡,老師上課可以依托豐富的虛擬教具,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知識、接受知識,學生們通過網絡,更容易找到知識與資源,建立與知識和信息的聯接。
“獨木不成林,一川難江海”,伙伴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華為將繼續與產業伙伴一起推進數字化轉型,共同創造、共同發展,實現商業共贏。
首先,華為將持續深化與產業組織的合作,通過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來發展產業生態,讓更多的伙伴和開發者參與到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創新中;其次,其堅守“以利益為紐帶、以誠信為基礎、以規則為保障”的原則,加大對伙伴的投入;最后,通過ICT學院、ICT技能大賽、未來種子2.0計劃等,為學校提供最新的數字化實踐案例、為學生提供數字化的實踐機會,持續幫助行業培養數字化人才。
分享核心洞見:指引數字化轉型之路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個長期、深刻且復雜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無法一蹴而就。華為不僅是數字化轉型的賦能者,亦是轉型的先驅者與積極踐行者,經歷了從起步到初具規模、再到行業領先的過程。結合華為自身實踐,孟晚舟分享了對數字化轉型的三個核心洞見。
“和很多企業一樣,華為同樣面臨‘非數字原生企業’之痛。通過變革,以數字化的方式、思維及能力,重構業務設計。在20多年的持續變革中,研發、制造、銷售、交付、財經等領域,都通過數字化轉型得到了極大的能力提升。”她說。
戰略驅動是根本:數字化本質是戰略選擇和戰略規劃,成功的數字化轉型都是由戰略驅動,而非技術驅動。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沒有愿景的牽引、沒有文化的匹配,轉型所帶來的解決方案不可能產生價值;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不在于數字化,而是在于轉型和變革;明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商業目標,是轉型的起點。
數據治理是基礎:只有通過對數據的科學治理,數據在企業內部的流動才具有意義,不同維度的數據匯聚在一起才能創造新的價值。首先,數據有源且同頻,以煤礦作業為例,華為煤礦軍團與國家能源集團聯合伙伴開發了礦鴻這一面向礦山設備的新一代工業物聯網操作系統,讓所有設備都能“開口說話”、互聯互通;其次,數據集成與匹配,通過業務對象、規則、過程的數字化,讓作業轉換為數據;最后,數據匯聚與共享,通過數據入湖、數據入倉,極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數據智能是方向:數據正在成為生產力,作業數字化、數字平臺化使得數據清潔、透明、聚合,是轉型的基礎;平臺智能化、智能實戰化使得數據隨需、易懂、有用,是數字轉型的深化。華為通過構建高精度的財經知識圖譜,實現了財經專業經驗的數字化存儲、管理和傳承,使得專業能力承載在個人的同時,也能沉淀在組織上;同時,其車間/線體/設備/工序等制造要素已基本實現數字化,結合科學調度的理論,構建了各種場景的排產模型,實現了自動排產,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數字化未來廣闊、擁有無限可能,但數字化的歷程注定是“痛并快樂著”的,華為的經驗與作為照亮了數字化轉型的前路。“征程漫漫,只爭朝夕”,是時候踩著數字化的鼓點,向遠方進發。讓我們期待著千行百業能在數字化轉型的新時代,創造新的生產力,迸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