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erge采訪英特爾首席工程師任沐新博士
英特爾是科技行業的頭部企業之一,主要從事芯片的研發。芯片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計算機的“大腦”,而隨著計算機內涵的擴展,英特爾也在尋求改變:聚焦邊緣計算和可直接在實體設備上使用的算力。
而負責引領這一變革的是英特爾首席工程師兼技術、系統架構與客戶端事業部總裁任沐新(Venkata (Murthy) Renduchintala)博士。
任沐新負責英特爾從設計到工程設計再到制造的幾乎所有硬件業務。近期,the Verge主編Nilay Patel和新聞編輯Chaim Gartenberg對他進行了采訪,共同探討了英特爾的現在與未來,包括英特爾在5G發展中的角色、個人計算與云端計算的行業變化,并對未來處理器進行了展望。
以下節選片段略有改動。
Chaim Gartenberg:在以數據為中心的時代,隨著移動端日漸成為計算的中心,英特爾將如何順應發展潮流?
任沐新博士:智能手機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80億部相互連接的手機是我們如今生活和運作的關鍵所在。但如果我們再向前展望5-10年,那時候將有1000億部設備相互連接,而手機只是設備中的一部分。
未來,設備之間無需人為干預就可相互通信。由此,移動互聯的格局亦將完全不同。設備產生的數據將呈指數級增長,而處理這些數據的基礎設施也需要徹底轉型。我們真正面臨的,是從移動互聯時代向萬物互聯時代的轉變,這同時也將徹底地顛覆我們所身處的環境--尤其是服務于這一轉變的網絡。
由于傳統回傳架構無法處理海量的數據,邊緣和邊緣計算將會變得越發重要。網絡的變革將會同從模擬到數字信號的轉型一樣,同時, 5G升級對網絡的影響比對設備的影響更為深刻。
Nilay Patel:在我看來,英特爾并非傳統的網絡公司,高通更像一個傳統網絡公司。這是不是也意味著英特爾將與高通更直接地競爭?
當然。在我加入英特爾時,人們認為英特爾是個人電腦和服務器的制造商,在600億美元的總體潛在市場規模中占超過90%的份額。我們正努力調整英特爾在整個市場中的定位,使其成為一個在3000億美元總體潛在市場規模中占比約25%的企業,這其中約有三分之二來自于以數據為中心的業務。這就要求對網絡進行變革,將數據中心的技術融入我們今日所知的網絡結構中,即云端。在軟件定義網絡的崛起過程之中,人們從單一功能硅片組成的定制芯片網絡轉向網絡功能虛擬化,工作負載可以被虛擬化,并在多功能計算引擎中進行處理,英特爾至強處理器就是一個例子。因此,當我們考慮未來時,就要考慮到英特爾的資產與網絡的聯系正變得越來越緊密。
Nilay Patel:這種基于網絡的計算我曾聽過Verizon和AT&T提及過,但其它5G運營商似乎并未過多提及?運營商似乎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你說這是整體愿景。這是你推動英特爾發展的方向嗎?或者說,這是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
我認為這會是整個行業最終的發展方向,而英特爾對這種趨勢起到了催化和加速的作用。我想網絡運營商們正在基于自身的優勢,以不同的步伐應對轉型趨勢。例如,如果你是一個今天才開始搭建運營設施的網絡運營商,我相信你將采取截然不同的全新措施。又比如,你是一個對3G和4G運營投入了巨大沉沒成本的老牌運營商,則情況又將不同。
所以,有的時候,過去的包袱越輕,轉型越容易。舉個例子,Jio等運營商在印度一經成立,幾乎覆蓋了整個國家。其真正的原因在于,不同于老牌運營商需要對電路交換機進行處理,Jio從一開始就鋪設了數字網絡。以前從2G到3G的升級也是如此。
因此,最終人們進行迅速網絡迭代的能力和背后的經濟因素都意味著軟件定義網絡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不同運營商的迭代速度將取決于它們對舊有網絡(無論是3G還是LTE)所投入的沉沒成本以及重新開始建設所需要投入的成本。
Nilay Patel:我還想再多談談網絡。這個問題我問了受訪的每個人,希望您也能回答。5G是一場比賽嗎?
不是。
Nilay Patel:還沒有人回答過“是”。
在我眼里,5G是不可避免的迭代,它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全球以及全球技術的發展。說起5G,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智能手機,因為它就在人們手里,是屬于個人的東西。但最終真正顛覆人們體驗的則是來自于其背后網絡的變化,以及這種網絡變化如何帶來超出想象的各種全新的服務。
我們將體驗到網絡延遲所實現的真正自動化服務,而不是按下按鈕、等待三秒,然后電路交換機才開始連接。我們并非在進行一場比賽,因為最終的“勝者”也沒有統一的形狀和大小。這是對我們整個數字生活的顛覆體驗,將會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程度影響改變我們生活要素的方方面面。
Nilay Patel:這聽起來倒不像是把芯片置入消費者產品里,更像是你在向運營商銷售設備?
我不這么看。我們真正看到的是網絡迭代和設備迭代之間的關聯性和聯結在不斷增強。而服務的實現方式、應用的運行方式、運行地點的變化都將會使網絡和設備程序運行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協同。
因而,對于我們早已習慣的客戶端-服務器模式,我們需要開始建立一個更完整、連續的概念。在未來,客戶端、邊緣、網絡之間將會以更加協同的方式同步運行以實現真正的沉浸式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