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召開的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擬提交多份書面建議,涉及新就業、數字治理、鄉村振興、粵港澳大灣區、碳中和、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反映了他對“十四五規劃和二O三五遠景目標”的關注和思考。
新就業形態是馬化騰過去幾年持續關注的方向。繼2019年兩會提出相關建議后,今年通過深入了解疫情后數字經濟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他在《加快推動新就業形態發展、助力穩就業的建議》中指出,平臺化、靈活性的新就業形態是實現穩就業的重要載體。新就業形態具有就業容量大、進出門檻低、靈活性和兼職性強等特性,可形成“蓄水池”與“緩沖器”,在勞動力市場中與標準化就業相互補充。
據了解,目前我國約2億左右的靈活就業者中,很大一部分選擇了依托互聯網的新就業形態:一是生活服務領域的電商物流、網絡送餐、網約車等;二是知識創意領域,包括網絡直播、網絡文學、電競等;三是平臺衍生的新就業生態,如自媒體、微應用、微交易等。2020年微信生態衍生的就業機會超過3600萬,微信小程序、微信視頻號帶動就業效果明顯。
馬化騰在建議中特別關注到,新就業形態中的靈活就業、共享用工、自由就業等方式,與傳統勞動用工方式不同,需要相關配套機制和服務體系進一步調整完善,以更好地保障和服務新就業形態的從業者。此外,要更好地保障平臺經濟從業者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要幫從業者解決只能吃“青春飯”的問題。為此,他提出的具體建議包括:要拓寬靈活就業群體參與社會保障的渠道;為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免費在線課程和就業指導服務;建設勞動者終身學習的“數字學堂”等。
今年,馬化騰還在數字經濟治理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建議稱,當前平臺經濟中出現的各種摩擦和亂象,代表著數字技術這一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磨合與調適。中國已經形成既不同于美國,也不同于歐洲的數字經濟模式,在不少領域和環節構筑起相對優勢,建議在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金融科技等特定領域,開展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創新試點。
他認為,傳統產業在數字化升級過程中,會帶來價值鏈重組,一旦失控,可能導致資本與新商業模式對原有業態的從業者造成沖擊。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平臺企業,應該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踐行技術倫理規則,將發展置于安全底線之上;強化商業倫理規則,將創新置于有效監管之下。
建議稱,經驗表明,P2P、共享單車、長租房和社區團購,尤其要關注用戶的資金安全,必須嚴格納入監管。互聯網出行、貨運要有安全監管機制。對平臺經濟從業者的全面發展要有機制保障。
馬化騰在建議中提到,在增強機遇意識的同時樹立風險意識,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進一步推動政府、市場、社會、企業形成合力,積極探索創新監管與治理方式,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與合規發展理念,在全社會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我們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數字經濟治理新路,構建未來發展優勢,為全球數字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作為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連續九年在全國兩會期間建言獻策,遞交了約50份書面建議。建議內容包括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產業互聯網、粵港澳大灣區等,涉及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經濟增長、文教衛生、區域發展、生態環保等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