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6月28日消息(安迪)從2019年6月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到2021年6月實現規模商用,我國不僅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5G商用網絡,而且5G的數字化觸角更是從ToC的消費者市場,逐步拓展到工業互聯網等ToB的垂直行業市場。
但是,5G使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也并非一路坦途。那么,5G走向工業互聯網等ToB市場過程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對此,在2021年世界5G大會即將到來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接受C114專訪時為我們進行了解讀。
5G為工業高質量、低成本數字化轉型打下基礎
當前,中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用戶最多、質量最高的5G商用網絡,應用側也在不斷創新。
面向消費者的ToC市場,VR/AR應用、5G云游戲、360度超高清視頻等增強型移動寬帶應用,已經在消費端綻放異彩。而面向垂直行業的ToB市場,工業互聯網等典型場景也在飛速發展。
在鄔賀銓看來,與前幾代移動通信技術相比,5G的高帶寬、低時延是比較能適合工業應用的,作為工業生產裝備跟工控設備的連接。
談及我國在發展工業互聯網方面的優劣勢,鄔賀銓指出,“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基本完成以后才推信息化,而中國是在工業化沒有完成的時候就推信息化,雖然這是我們的劣勢,但也是我們跨越發展的優勢。因為,并不一定要先把工業化完成了再來推動5G的應用。”
雖然在工控設備連接技術方面,國內企業的PLC大部分都依賴于進口。但鄔賀銓認為,“我們可以開發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IT和OT生產運行技術的新型工業網關(5G工業網關),來簡化工廠中數字控制的層次,直接推進IT/OT的融合。為我國工業高質量、低成本的數字化轉型打下基礎。應該說,現在中國的工業正面臨一個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新階段。”
而在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方面,我國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今年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的與5G+工業互聯網的目標主要包括,到2023年,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接工廠,打造10個“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建成8個“5G+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持續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等。
看問題:“頭重腳輕”和“重外輕內”
雖然5G工業網關等是切入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絕好機遇,但國內產業鏈上有些企業對這個問題認識的還不夠深刻。
鄔賀銓指出,很多企業存在“頭重腳輕”和“重外輕內”兩大問題:
“頭重腳輕”是指,很多ICT企業并不了解工業行業,就“避重就輕”選擇主攻企業“大腦”和企業平臺。但這是“頭重腳輕”。因為有了大腦,卻沒有數據,起不了任何作用。
“重外輕內”是指,很多ICT企業過多地關注外網。為了網絡的低時延、高可靠、建設一個高質量的網絡,做很多標識系統固然重要。但更多的工業企業是個相對封閉的內網,工廠中很多傳感器、機器根本不需要連到外網。
因此,鄔賀銓認為現在還是要把重點、著力點放在最底層的機器聯網。與手機不同的是,工業模組還需要標準化、了解不同行業的需求,有更多的接口、高可靠、抗電磁干擾、適應高低溫、防爆等能力,同時在成本等方面還有諸多挑戰。
鄔賀銓同時指出,工業應用與消費應用有很大不同:消費應用是共性的,而工業應用每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需求都是個性化的,所以要一個一個企業進去,而且要適應5G的需要;還有跟前幾代移動通信技術不同的是,5G在工業上是新的應用,需要有一個重新的開發。
5G將成全民智能化工具和產業好助手
談到歷屆世界5G大會的焦點話題,鄔賀銓回憶到:第一屆世界5G大會正好是5G剛剛商用,那時候5G還沒有真正鋪開,當時相當于一個產業的動員令,動員更多的產業、社會來關注5G;去年的第二屆世界5G大會時5G已經商用一年,產業在網絡建設上有了一些體驗,但是也暴露了網絡建設成本、基站功耗等一些問題。
而對于即將于8月6日-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世界5G大會,鄔賀銓展望道,首先,由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今年的世界5G大會“綠色發展”話題仍然會是一個熱點;同時,更多會關注5G如何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例如超高清視頻的業務。
此外,鄔賀銓認為,今年世界5G大會還會更關注5G在工業互聯網的應用,以及如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應有的支撐。世界5G大會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通信領域,實際上已經將醫療衛生、教育、農業等行業都吸引進來,真正體現5G成為全民智能化的工具,也成為產業很好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