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3月8日消息(林想)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云南省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云勇在接受人民政協報采訪時表示,數據要素的衍生源于人的數字化過程,對于每個公民,無論是生成健康碼衍生健康數據,或是線上支付衍生消費數據,或是發送信息衍生社交數據,都需要可信的身份認證作為必要條件。他在提案中指出,數據治理應以人為本,以個人身份信息為基礎,建立數字信任,保護個人隱私,實踐數據管控。
2021年,元宇宙規劃互聯網平行世界的藍圖,數字孿生、虛擬原生、虛實共生等概念預示著未來數據要素的持續爆發式增長。同年,互聯網平臺型經濟存在的大數據殺熟、違規收集、過度消費等數據濫用問題顯性化加劇,持續提升大眾民生對數據要素核心地位的認知,以及對數據治理的期望。
張云勇在提案中指出,數字經濟時代,如何明確數據要素權屬,推進數據資源的合規采集、安全存儲、可信應用、適度共享等是數據治理面臨的重要課題。當前,國家可信數字身份認證服務體系尚處于探索性建設階段,對數據治理的支撐能力不夠完備,主要表現在:數字身份認證相對缺乏權威立法背書,不足以支撐數據治理;數字身份認證多以行業性或地域性的碎片化形式存在,不利于促進數據協同;數字身份認證服務的應用場景普及度不足,影響了可信數據應用的規模化拓展。
為此,張云勇建議,可通過構建國家級可信數字身份認證服務體系,將可信數字身份關聯于數據管理與數據控制,運用可信數字身份認證賦權數據采集、存儲、應用、共享、刪除、查詢、修改、知情同意等操作,進而推進數據治理體系的完善。同時,張云勇還提出三條發展建議,以實現“還數于民”、“治數于民”、“用數于民”。
一是健全法律法規,深耕技術創新,落實“還數于民”。數據屬于人民是數據治理的核心原則之一,建議進一步加強法律保障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推進運用可信數字身份認證賦能數據治理,落實還數于民。一方面,圍繞可信數字身份健全法律法規或管理辦法,明確以居民身份證信息為根,為公民建立可信數字身份,作為互聯網根身份或信任根,并確立其在政務、醫療、交通、金融、教育、文旅等重點民生數字化應用場景中的適用范圍及法律地位。同時,確立可信數字身份可作為信任根關聯用戶的各級、各類衍生數據,用戶可通過數字身份認證授權科技公司、互聯網平臺等對數據的規范化使用。另一方面,聚焦可信數字身份認證加強技術創新和規范統一,積極探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密碼學等技術驅動隱私計算能力升級,支撐可信數字身份認證服務體系與數據治理體系的融合,實現數據資源的可用不可見、可算不可識。
二是注重頂層規劃,打造基礎設施,做到“治數于民”。建議加強部委聯動、行業協同,規劃設計可信數字身份認證服務體系與數據治理體系的融合發展,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產業鏈各方通力合作,打好“組合拳”,共建可信數字身份認證服務基礎設施,為公民提供數字可信的數據治理服務基座,做到治數于民。建議基礎設施以統一規范的“可信數字身份+”的形式規劃公民身份信息集合,做到標識可信;使用手機SIM卡、銀行卡等安全芯片承載可信數字身份,做到載體可信;依托中央企業構建國家級數字身份認證服務平臺,做到平臺可信;統籌各行業身份認證服務,關聯用戶行為認證,做到服務可信,從而為數據治理提供安全環境,為社會提供數據安全感及信任感。
三是強化輿論宣傳,加強規模應用,做好“用數于民”。建議主流媒體、自媒體平臺等強化對可信數字身份認證的宣傳及科普,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各行各業提升對可信數字身份的關注度和信任度。同時,建議加強可信數字身份認證服務產業鏈建設,構筑應用生態,面向政務辦理、醫療健康、通信社交、高鐵民航、金融支付、教育培訓、文化娛樂、商旅服務、線上購物等重點場景,規模化推廣可信數字身份認證應用,提升社會民生對可信數字身份認證的普及度和滿意度,從而做好用數于民,平衡好數據利用和信息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