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紛紛出來,看看各家的悲歡。
在運營商支撐領域,亞信的規模是毫無疑問的NO1。不過當老大的日子并不好過,連續多年的增長在今年戛然而止。
營業收入下降 8.8%,利潤由正轉負,虧損7000萬。
自研侵蝕加上三產過橋,預算縮緊帶來商務價格談判不如意。本來能簽的合同,沒有理想的折扣,延后簽訂。多種因素,既影響了規模,也影響了進度。到了下半年,因節奏導致的上半年營收下降的幅度終歸能補回來相當一部分,至少BSS業務的下降幅度不至于有17%那么高。
相對而言,在收入確認偏晚的運營商領域,亞信收入的節奏還算不錯的,半年營收占比全年超過36%。
節奏重要,但更重要的影響還是預算被壓縮,雖然數智化需求旺盛,亞信就算承接了數十個大模型創新項目,但預算不再如以往蓬勃增長。錢沒多,活增加了不少,毛利率便大幅下降,從34.9%降到24.7%。毛利率降這么多,真是件很不好的事。
所以,銷售費用、行政費用、研發費用全方位不同程度地縮減,開始勒緊褲袋過日子。與此帶來人員優化裁員,相關的賠償金多出近1600萬,是筆不大但也不小的數字?側藬祻娜ツ甑椎13577人凈減了648人。
局面不好,股價自然不給力,之前的股權激勵的價格甚至超過10港元,到如今股價幾近腰斬,大量的股權激勵沒有任何驅動力去行使,拿到的均是紙上財富。高念書是最大的未獲益者,手上還有近400萬股PRE-IPO股權激勵未行使。好在亞信隔2-3年就做一次股權激勵計劃,激勵價不斷壓低,總有能賺的時候。
產品投向上,5G專網產品是一大亮點,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從傳統的軟件廠商到軟硬件一體化,這一步的轉型走得很成功。不是獲得一個單一案例,而是覆蓋5大核電基地,機組覆蓋率近30%,產品及解決方案應該有不錯的優勢。
大模型方向自然也是亞信投入重點,行業大模型、MAAS平臺、認知增強工具、輔助編程、GPU算力管理等,體系化的構建。不過這些內容沒看出太多的差異優勢,有些場景也是為引入大模型而勉強硬湊,或者說用于演示還可以,真要大范圍用于生產還差一些火候。
這也算是整個行業的通病。
誰能真正跑出來,基于合適的場景,攻克關鍵的技術難關,誰可能會取得領先位置。不過從當前狀態來看,各家基本都沒有多少護城河的核心競爭力,大多是在工程上的調優,所以IT民工的角色大概率還是得繼續。
亞信在標準化組織、各類展會等方面遙遙領先于其它業內公司,有專門的組織和人員,有標桿人物歐陽曄。公眾號《亞信科技新技術探索》經常有一些不錯的文章,看得出作者頗有功底。到了亞信這個體量,也需要投入資源來做這方面的事,否則和龍頭地位不相稱,不能總是被動承接需求轉化功能。
當然,即便上述這些活干得漂亮,產品不見得就遙遙領先。運營商經常會做系統間比武、應標前的測試,廠商之間各有千秋,完全看不出龍頭的領先位置,甚至有時還差個一點半點。
天源迪科
迪科這幾年的營收一直都在漲,今年漲的格外多。同比增長35%,相當不錯。
增長幅度主要來自ICT產品的銷售,迪科子公司金華威代理華為、超聚變、大疆的ICT產品,華為增長不錯,下游的分銷商自然也吃得盆滿缽滿。除了業績的依傍外,華為生態概念或許在股市上能助力迪科漲一波。軟通動力在這上面是吃過甜頭的。
在電信行業,迪科依然表現穩健,營收2.63億,同比增長5.48%,沒有多大的增長,也沒受到多大的沖擊。在運營商領域的規劃,看不出太多的新花樣,老調陳詞,缺乏更好的戰略布局。
大模型方面走的也是差不多的路線,號稱具備從“ 國產算力” 到“模型訓練” 到 “智能業務應用產品”的端到端智能化交付能力,同時也完成了20多款主流開源大模型與昇騰GPU的適配。
不過,迪科有兩個方面的業務挺有特色:
一個是供應鏈采購商城,服務于央國企采購的商城,做得越來越大,服務的客戶越來越多,在央企采購商城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采購商城的產品是類通的,瞄準大型企業內部采購的賽道,一步步走了出來。同樣的機會擺在大家的面前,就看誰能否抓得住。
另一個是基于和大疆合作,是大疆無人機行業平臺商之一,有著無人機飛控平臺,無人機飛行路徑規劃,無人機影像AI識別,無人機影像拼接等系列產品。低空經濟逐漸盛行,迪科在這方面的布局,結合之前的積累,包括時空大數據平臺、運營支撐等,有想象空間。
迪科似乎挺喜歡也挺擅長傍大腿。幾年前,聯通集團總部搞中臺,迪科迅速跟阿里達成合作,做成試點。如今除了跟華為、大疆的關系,跟百度、百川、智譜紛紛建立合作。生態合作搞得好,或許跟老板陳友的開放心態有關,也或許跟愿意投入有關。
但,迪科的毛利率不高。ICT產品代銷的毛利率低可以理解,但運營商領域毛利率也僅為28.34%。毛利率不高無非幾種可能性:要么是客戶沒錢沒預算,或者是客戶有錢不愿意給,價值客戶選擇有偏差;要么是產品、交付實施效率不高,項目實施靠堆人,質量差返工多;要么就是市場沒有規模打開,復用度高的項目才能更好提高毛利率。如此等等的因素,似乎迪科都有點沾邊。
如果不計算金華威的數據,迪科差不多有5000人,人均營收34萬左右,遠低于亞信。
東方國信
這幾年,東方國信的利潤逐漸失去了迷人的光環。
從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間,每年都在持續增長,增長幅度都是20%以上。凈利率也很不錯,高峰值甚至超過28%。凈利率趕上了迪科的毛利率,這叫同行業的公司情何以堪。
當然財報也是有手法的,研發費用資本化是其中之一。
從19年開始,利潤逐步下滑,到了22年、23年,凈虧超過3億,盡管營收整體相對穩健,相對穩中有升。
今年半年報收入在增長,利潤同樣不理想,同比下滑,扣非利潤為負。
由于東方國信原來重點在運營商的數據域耕耘,伴隨大數據火熱了好多年,但投資相對有限,所以不斷想招往外拓。新零售、工業互聯網、云計算、5G通信,持續跟進冒出來的熱點。只是除了金融和工業互聯網,其它的業務差強人意,估計折騰不了太長時間。
好在強項在大數據,往人工智能方向演進順其自然。國信也推出了覆蓋訓推、工程套件以及應用服務一體化的大模型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的大框架差異不大,架構圖看來看去沒有新鮮內容。
產品的好與壞,在于場景設計是否合理、交互體驗是否足夠巧妙,后端處理是否足夠精確,如果只是簡單套用大模型的語義對話,不僅沒啥生命力,可能連多幾次使用的興趣都不會有。
不過東方國信的收入節奏是最好的,今年半年的收入占到去年全年43%,幾乎達成時間過半任務過半,調控得到位。
思特奇
不管思特奇的業績如何,我都喜歡孫悅,豪爽大氣唱歌好。
吳飛舟轉讓部分股份給華創云信后,已經不是思特奇的最大股東,不知道后續是否還會持續退出,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奮戰一生,壯士暮年,淡了心境。創始人全身而退,A股市場有不少這樣的先例。
思特奇整體感覺比較佛系,有一定的市場但也不是很多,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但也不是很強,有一定的管理但也不見得多實效。所以:
能拿到幾個省移動的BOSS市場,但主力市場沒有太多深耕,反而不斷被侵蝕,這幾年整體營收一直在8、9億上下浮動;
政企支撐產品表現不錯,所實施的省份在集團排名比較靠前。不過排名靠前跟對應省份客戶亦有很大關系,產品領先度缺乏高的門檻,可能一年下來,就被其它廠家給超越。
大模型在4月搞過發布會,也是整套體系,從智算基礎設施到大模型通用平臺再到智慧應用,內容乏善可陳,提不起太多的興趣。業內很多的發布會,東施效顰,學大廠,似乎為搞而搞,營造出大的聲勢,以為會鬧出很大的動靜,但又沒有自己獨到創新的內容,陷于自嗨。
上半年的毛利率下降得有點多,同比降了14.48%,CRM產品的毛利率只有17%,計費產品毛利率更是低到8%,西南重鎮毛利也只有12%。財報的說法是投入了低毛利及戰略項目影響,不知道是否跟人員大量投入做BOSS基線版本,人員大量投入做政企支撐項目有關系?這是行業的通病,只要是大項目或者新項目,毛利率就降得厲害。
思特奇的投資者關系管理實在是懶政。深交所互動易上,近3個月可以不搭理投資者的提問,翻看之前的問答,也不夠專業。互動窗口實際上也是很好的推介窗口,利用得好,可增強投資者信心。
科大國創
國創上半年的業績數字有點不忍目睹。營收、利潤、現金流全面下降,并且降幅很大。
電信行業收入占比已經不大,約1/4。雖然整體營收下降的大頭來自于數字運營供應鏈的業務調整,但其電信行業的營收下降幅度也不小,超過了17%。
在運營商領域,國創以“大客服、大調度、大采控”為主線,推進地毯式營銷,比如結合大模型的裝維助手推得就很瘋。雖然科大國創的產品還是有些特色,但設為主線的“三大”對應的市場空間并不足夠大。需求空間、市場格局、競爭態勢、發展的生命周期等限制了較低的天花板,注定即便有作為但很難有大的作為。
大模型獲得一堆獎項,比如“2024 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企業競爭力 100 強”、“生成式 AI 企業商業落地 TOP20”、 “2024 中國通信行業大模型 10 強”、“2024 中國“大模型+智能客服”最佳實踐案例 TOP10”等榮譽。這些榮譽也就是聽聽吧,獎項含金量不高,但很多公司都需要這些獎項來給自身增添光彩。因為這些述求,順道也打造出一個盈利不錯的頒獎賽道。信通院是這方面的資深玩家。
或許是和科大的淵源,國創承接了中電信量子運管平臺,這個布局是其它業內公司沒有涉足的,領先一步,獨享優勢。
直真科技
從上半年的數字來看,業績增長還不錯。營收增近15%,利潤增幅超過40%,盡管利潤還是負的。
再看過去5年的數據,業績處于來回波動,一年高一年低,20年、22年、24年的營收都是1.31億,高點基本維持在一個水位線上。
業績的波動,雖然說經營不穩健,但倒是給股價低吸高拋留出了空間。
直真談大模型談的相對比較少,沒有一味盲目跟風,但也少了技術的及時深入跟進。產品重點聚焦在網絡管理支撐和服務運營支撐上。智能化綜調平臺和算網一體化平臺應該是當前階段重點打造的產品,
此外圍繞著數字家庭,提供數字家庭終端管理,探索新形態創新終端上的增值業務,并開展數字家庭業務質量終端質量等數據分析,幫助運營商進行家寬業務價值挖掘和推進。這個方向,其它廠家介入得并不多,有其獨有的實踐。
直真在星網也有了布局,踏進去一只腳,等待后續的持續開花。
直真的毛利率是真的高,但不清楚,是不是真的高。高達68.46%,遠超同行,高出近一倍。
半年報提到了部分原因:一方面是構建了產品化公共開發平臺,使得各產品在架構、模塊、組件等各個級別的復用度大大提升,自研的低代碼開發平臺得到堅決應用,大大提升開發效率;此外集中引入AI、大數據等新技術,降低新技術應用成本;同時還構建了工程化平臺,推進交付、運維和服務的自動化。
如果上述這些內容真能做到位,高毛利率有可能性。
只是,在如此的高毛利率的情況下,直真上半年卻是虧損的。
從財報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研發費用高達7900萬,占營收60%多。半年研發費用占比高,猜測有可能是營收節奏偏晚,也有可能研發投入非線性,集中在上半年發生。
再翻看23年年報,看全年數據來破解疑問,整年研發費用發生1.5億,基本屬于線性發生。上半年營收偏低,不過即便算上全年數據,研發費用占比也高達34.72%,此項指標在同行公司間拔得頭籌。
如果不是歸口口徑問題,若真有這么高的研發投入比例,還挺佩服管理層的魄力。
小結
電信行業運營支撐市場空間整體受限,一方面運營商在持續推進自研和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各廠家又有持續增長的訴求,所以要么主動卷,要么被動卷,不會有安逸賺錢的局面。
各家有自己的擅長。即便在整體空間受限的局面下,依然會涌現很多機會,比如亞信抓到的5G專網機會、迪科抓到的企業采購商城機會、直真抓到的數字家庭機會、思特奇抓到的政企支撐機會,科大國創抓到的智慧綜調機會等,每個機會都會帶來規模性的增長。
機會來臨,內功很重要。要做有利潤的收入,要高(合理)毛利率的經營,就不能苦哈哈地堆人做項目。統一開發平臺、低代碼高效開發、產品高質量低返工低故障、便捷的交付工具和規范的方法體系、市場的規模復制、人員的賦能成長,如此等等,都是面臨著要解決以及持續提升的重點事項。
更高階的是引領,面對未來的方向,業務的布局及運營、業務流程的優化、技術架構的演進、管理效率的提升,誰家的引領能力強,誰家就有可能在你追我趕的賽跑中往前多躥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