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馬智行宣布與Uber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合作將于今年在中東市場率先啟動,未來計劃逐步擴展至更多國際市場。服務上線后,乘客在Uber App上預約打車行程時,可選擇由小馬智行Robotaxi車輛提供服務。
當“中國方案”向外推廣,惠及全球用戶的同時,難免有個疑問,部分車企為何把自動駕駛方案先在國外落地呢?
國內掀起高階智駕熱潮
不久前的3月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點。在短短三周的時間里,各大汽車企業共舉辦了超過30場發布會。
比亞迪作為汽車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推出了“兆瓦閃充”技術。這一技術的誕生,重新定義了充電效率,極大地縮短了充電時長,更為整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極氪帶來了“千里浩瀚智駕”。這項技術意味著車輛能夠在更復雜的路況下實現智能駕駛,為駕駛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適、便捷的出行體驗。
奇瑞其“油電同智”戰略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這一戰略打破了傳統燃油車和電動車在智能領域的界限,推動了全場景智能的普及。
這些發布會見證了汽車企業在智能駕駛領域的不懈努力與創新精神,不僅為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消費者描繪了一幅更加美好的出行藍圖。
國內智駕熱潮下的現實困境
然而,撥開繁榮的表象,深入探究便會發現,國內智能駕駛熱潮背后隱藏著諸多現實困境。
其一,當下市場上所謂的“智能駕駛”,大多僅僅停留在低階自動駕駛階段。如小米、華為等后起之秀如今已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將相關功能更名為“輔助駕駛”,這一舉措反映了對當前智能駕駛技術真實水平的清醒認知。
其二,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劃分的L0 - L5自動駕駛等級體系,早已成為全球汽車行業普遍認可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來看,目前國內多數車企的智能駕駛技術尚處于較低層級。
其三,處于低層級的智能駕駛技術,在面對復雜多變的交通環境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例如,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如雨霧、冰雪天氣,攝像頭的視野會受到嚴重影響,雷達的探測精度也會下降,使得智能駕駛系統難以正常工作。
國內智能駕駛雖熱潮涌動,但要突破現實困境,實現真正的高階智能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產業趨成熟,立法要先行
當前,級別遠高于“輔助駕駛”的高階智能駕駛成為一條炙手可熱的行業競逐賽道,眾多車企憑借自身積累的技術實力,紛紛投身其中。然而,車企在這條賽道上前行時,面對自動駕駛門檻卻表現得極為謹慎,甚至有些遲疑不前,法律法規層面的因素成為了阻礙車企大步邁進的關鍵所在。
現有的法律法規大多是基于傳統人類駕駛模式制定的,對于自動駕駛汽車在諸多方面缺乏明確且完善的規定。比如,當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時,究竟是車企、軟件開發商,還是車輛使用者應該承擔責任,尚無定論。
在這種困境下,部分車企無奈選擇先在海外市場尋求突破。一些海外地區在自動駕駛立法方面相對更為積極和超前,為智能駕駛產業提供了較為寬松和明確的法律環境。
產業趨成熟,立法需先行。只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智能駕駛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才能讓車企放下包袱,全力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助力我國汽車產業在高階智能駕駛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