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虛擬號段一度淪為通訊信息詐騙的高發地,但作為電信市場的“鯰魚”,虛擬運營商在提速降費、促進移動市場競爭和跨界融合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和差異化服務、探索基礎電信企業與轉售企業之間合作競爭模式、探索和完善監管政策等方面,確實做出了諸多有益探索。如今,隨著工信部發布《關于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正式商用的通告(征求意見稿)》,為期四年多的移動轉售試點期基本宣告結束,移動轉售產業也將開啟正式商用的新時代。
虛商四年試點成績斐然
2013年5月,工信部啟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4年多來,虛擬運營商試點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從用戶規模看,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虛擬運營市場。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移動通信轉售用戶規模已突破6000萬戶,占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的比重達4.1%,其中17家企業用戶規模超過百萬級別;直接吸引民間投資超過32億元,間接經濟貢獻超過128億元,帶動上下游新增就業崗位近6萬個。42家試點企業中有17家企業用戶規模超過100萬戶,3家企業的用戶數已超過500萬戶,用戶規模最大的企業已突破1000萬戶。
從盈利情況看,在兼顧用戶規模的同時,虛擬運營商較好地實現了成本控制,走出了低成本、高效運營的道路。我國部分移動通信轉售企業已成功實現當年累計盈利。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共有13家轉售企業實現當年累計盈利。
從融合創新情況看,轉售企業率先推出零月租、多用戶共享、流量不清零、流量銀行等方案;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豐富了細分市場;在國際業務、可穿戴設備、物聯網解決方案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例如,蝸牛移動、海航通信、鵬博士、阿里通信等將觸角延伸至海外,大力拓展國際漫游業務;遠特通信、銀盛通信等針對用戶需求,深化跨界融合;迪信通推出手機渠道開放體系建設計劃,完善轉售業務生態圈。小米移動、聯想懂的通信等憑借硬件優勢切入物聯網業務。
摸索中前行
當然,移動通信轉售行業也并非一路坦途,獲牌企業在摸索中前行,在業務模式創新、實名制落實、打擊通信信息詐騙等方面走過不少彎路,其中有的經歷了組織動蕩、財務危機等,才逐漸摸索、尋得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
虛商號段一度淪為通訊信息詐騙“專線”。近年來,通訊信息詐騙案件釀成的悲劇,讓人們心有余悸,而垃圾短信、騷擾電話和通訊信息詐騙等問題一直是讓轉售企業最為頭疼的問題。此前,公安部刑偵局官方微信曾緊急提醒公眾,接到170、171號段的陌生來電和短信千萬要提高警惕,盡量不要點擊鏈接,以免被騙。
而工信部連續發布了多個文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經過專項治理整頓,移動虛擬運營行業逐漸進入健康發展階段。
商用在即,移動轉售企業挑戰競爭加劇
如今,虛擬運營商終于迎來轉正“倒計時”。工信部1月24日公開《關于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正式商用的通告(征求意見稿)》稱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可以依法申請經營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將面向全社會公示30天。下一步,工信部將持續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電信領域,進一步鼓勵商業模式和服務創新,加強市場和網絡信息安全監管,切實保障用戶合法權益,推動行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這給有志于從事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前期未參加試點的企業提供了政策、市場機遇。
移動轉售業務正式商用在即,也意味著電信市場的競爭將變得更加充分,之前試點運營的42家企業或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一方面,隨著電信領域的逐步放開,信息安全保護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這對虛擬運營商在保護用戶權益和防范打擊通信信息詐騙方面提出了更高更細的要求。
另一方面,企業轉型最關鍵的便是商業模式。截至目前,三分之二的企業還未實現盈利,外資企業的進入必將會給國內企業帶來極大影響。對于移動轉售企業而言,能否在不斷擴大規模又要不斷提升品質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經營成為大考。歸根結底,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服務能力、整合能力,才是國內企業勝過外資企業的關鍵。
此外,與基礎運營商橫向對比看,虛擬運營商的收入結構仍然不是很健康,目前我國三大基礎運營商的數據及流量業務收入占比高達60%,而話音業務仍是虛擬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來源,這顯然是一個危險信號。虛擬運營商還需要繼續做好流量經營和價值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