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3月1日消息(高娟)作為全球通信行業風向標,“2021 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海展(MWC21)”于 2 月23 日至 25日登陸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吸引了國內外200多家參展商參與,為全球移動通信產業“和合共生”和為抗擊疫情與經濟復蘇做出積極貢獻。
聯通數科公司物聯網事業部首席產品官李凱
作為中國聯通深化戰略布局、打造獨特創新競爭優勢的重要載體,聯通數科精彩亮相本次展會,以科技創新助力產業數字化。展會期間,聯通數科公司物聯網事業部首席產品官李凱在接受C114采訪時表示,5G、AI和IoT是組成數字化轉型的新的“能力三角”,聯通數科將通過“雙平臺+自研產品”夯實差異化能力,推動5G+AIoT發展,綜合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
綜合賦能:5G+AIoT助力數字化轉型
物聯網的發展為人類社會描繪出智能化世界的美好藍圖。現今,物聯網實際應用已在制造業、農業、家居、交通和車聯網、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果。全球活躍的物聯網終端設備數量目前已超過500億個,萬億級垂直行業市場正在興起。
與此同時,隨著新基建的“加碼”,我國的5G發展也在不斷“乘風破浪”。數據顯示,過去16個月的時間內,中國已建成開通超過80萬個5G基站,5G用戶突破3億。這也進一步開啟了物聯網的發展新機遇。
“5G+AIoT將加速社會數字化轉型。”李凱表示,5G賦能了物聯網的連接,低時延的控制;AI更加增強了物聯網后續的分析、控制和預測。
5G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特性,在賦能萬物互聯的IoT產業發展方面,比4G有著革命性的進步,可以給IoT發展帶來更高效的信息傳輸通道。而AI技術的加持,不僅為IoT提供更智慧的信息收集入口,以及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將一個比較孤立的設備拉入場景化,大大提升IoT的響應空間之外,還可以實現對物實現監、管、控。
在李凱看來,5G、AI和IoT是組成數字化轉型的新的“能力三角”。未來這三種技術將相互賦能、融合創新為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提供能力支撐。作為支撐數字化轉型的主力軍,運營商在5G、IoT、AI方面都擁有豐富的技術能力和產品儲備。在談到如何進一步釋放IoT的價值方面,李凱透露,中國聯通將聚焦兩個方向。
一是提升平臺支撐能力。“推動5G+AIoT的發展,既是運營商的使命,也是運營商的責任。”李凱指出,隨著5G、AI等新技術的發展,未來物與物的連接數量要比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數量高幾十倍,所以平臺的支撐能力是基礎。
二是充分發揮5G、AI能力。李凱認為,5G在IoT的發展要想比4G更有作為,一定要充分發揮出低時延、廣連接特性,真正做到高穩定、高可靠。除此之外,針對IoT的一些特殊應用場景,可以通過切片、邊緣計算等新技術更好地滿足高價值用戶的特殊需求,并利用AI手段實現賦能。
差異化:“雙平臺+自研產品”實現引領
物聯網一直遵循“連接先行-平臺運營-數據變現”邏輯。隨著萬億市場的開啟,無線模組等產品作為物聯網產業四個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也將集中受益。
另根據Business Insider預測數據顯示,物聯網設備安裝數量將在接下來幾年中呈現爆發式發展,2021年,預估將有22億個連接的物聯網設備。而要想引爆萬億級物聯網市場,無線模組產業必須打頭陣。
因為,在整個5G生態中,模組廠商作為產業鏈上游重要的一環,不僅影響著下游終端廠商的產品性能、設計理念,乃至消費端的用戶體驗和感受,甚至對于5G整個產業鏈的進程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先行軍,中國聯通推出的自研產品“雁飛”不僅極具競爭力而且也贏得良好的用戶口碑。
對于運營商自研產品,部分人士會抱有疑問。運營商既要銷售各種品牌模組,又要經營自有品牌,如何平衡?李凱表示,兩者并不矛盾,“雁飛”最大的貢獻就是實現5G模組發展的方向性引領。
2020年5月7日,工信部發布工信廳通信〔2020〕25號文,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文中明確要求推動2G/3G物聯網業務向Cat1及NB-IoT遷移轉網,繼續深化4G網絡覆蓋,支持Cat1發展,按需新增建設NB-IoT基站。
“Cat1處于起步階段,沒有量,大家也不敢投,于是中國聯通率先站出來,集采500萬套的CAT 1芯片和模組,并加大研發力度,率先提出基于聯通雁飛Cat1模組的PSM低功耗方案。”李凱指出,在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方面,中國聯通不僅要“第一個吃螃蟹”,還要帶領大家一起“抓螃蟹”。
在此過程中,中國聯通不斷加大創新力度。據李凱介紹,聯通雁飛Cat1模組激活PSM低功耗特性后,僅采用200mAh紐扣電池供電,在沒有任何額外硬件成本投入的情況下,待機時長可由原來的1個月延長到5-8年,完全能夠滿足行業對網絡覆蓋和超長待機的需求。在聯通的示范帶頭下,Cat1產業進程明顯提速,Cat1模組也呈現供不應求之勢。“這種引領是比較成功的方向,在5G上我們也將繼續這么做。”
對于物聯網的發展,除了在自研產品方面發力之外,中國聯通的第二大殺手锏就是平臺的差異化能力。與其他互聯網公司的物聯網平臺不同的是,中國聯通是“雙平臺”,一個是連接管理平臺,一個是設備管理平臺。“傳統互聯網企業只能通過互聯網來管理物聯網的通信、連接和設備,運營商還可以通過核心網和互聯網,實現物聯網、設備和網絡的協同。而且我們的平臺達到國家最高等級的保密要求,可以滿足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要求。”
“雙平臺”的差異化,也讓中國聯通的物聯網發展異軍突起。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聯通的物聯網連接數達到約2.4億,自主打造的雁飛·智連CMP平臺承載連接數也超過8000萬。
強壯生態:“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面對海量連接的同時,物聯網設備規模化部署仍相對緩慢。
一方面是因為設備接口和協議不標準,各種廠家之間的產品無法互聯互通,還停留在一個傳感器連一個平臺的原始階段,互相之間無法互聯互通;另一方面,物聯網是一個高度離散化、碎片化的市場,很難規模復制。
雖然連接是物聯網的基礎,但連接僅占整個物聯網產值的很小一部分,除連接服務外,連接管理服務、業務使能、行業應用等占了大頭。所以,這就更加需要物聯網產業鏈各方需要“和合共生”,一個構建更加強大的物聯網生態系統。
李凱強調,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是指,我們的平臺本身主要是做平臺和連接層;有所不為是指,物聯網上層百花齊放的應用我們盡量不做,而是要賦能好各應用廠家、生態廠家。”
“這需要我們對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從底到上漸次提供服務,被集成到生態圈中去,和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把產業做大。”李凱指出,行業市場千差萬別,運營商不可能做到每個行業都精通,行業解決方案商也很難把觸角伸入到每一個村縣并做到成本最優,所以產業鏈的合作會是一個優勢互補的過程,將起到1+1大于2的效應。
所以,中國聯通在物聯網方面的目標是做物聯網時代的“賦能者”。李凱最后表示,未來,聯通數科將通過“雙平臺+自研產品”強化差異化能力,強化5G+AIoT融合能力,賦能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