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3月9日專稿(蔣均牧)面對嚴峻的氣候環境形勢,“碳中和”已是當今世界最為迫切的使命。受此驅動,電信運營商在提供高質量信息服務的同時,亦肩負著節能減排的重任。
2021 MWC上海期間,華為正式提出“零碳網絡”的價值主張,發布了數字能源零碳網絡解決方案,旨在助力運營商實現碳中和戰略,并加速人類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進程。華為數字能源產品線Marketing副總裁堯權在接受C114獨家采訪時,對此作出全面解讀。
碳中和:運營商重要戰略目標
旱澇災害、霧霾天氣、森林大火、海平面上升、生物圈崩潰……氣候環境問題無疑是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甚至情況愈演愈烈。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指出,2015年至2019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時代升高了1.1攝氏度,而且升溫速度驟然加快,與五年前相比升高了0.2攝氏度。
為了扭轉這一局勢,世界主要經濟體相繼承諾在本世紀中葉達成碳中和目標。比如,我國去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對電信運營商而言,“碳中和”也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堯權談到,全球ICT能耗持續增長,預計到2030年達全球總電量的5%,數據中心10年總體擁有成本(TCO)中電費占比將超過60%,做好節能減排工作不僅社會意義突出,亦有著顯著的商業價值。
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國際電信聯盟(ITU)、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GeSI)和科學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于2020年2月末發布了基于科學的減排目標(SBT),致力于到2050年幫助移動產業實現凈零碳排放,占全球30%移動連接數的29家運營商加入其中。沃達豐、Orange、西班牙電信等領先運營商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目標,比如沃達豐承諾到2025年將其碳足跡減少一半,并從可再生能源中購買所有電力,到2040年實現碳中和。
零碳網絡:四大解決方案+智慧能源云
在“碳中和”命題以及數字經濟發展大背景下,傳統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低碳化轉型、建設周期長、運維效率低、能耗高等問題。“零碳網絡”由此應運而生,倡導通過高效用電、綠色發電以及能源網絡的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來實現“零碳”,支撐運營商碳中和目標的達成。
“零碳網絡不止是一個理念,更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堯權表示,其中包含了極簡站點、極簡機房、極簡數據中心、無處不在的綠電四大解決方案,以及融入這些解決方案的智慧能源云。
首先,在站點側,極簡化站點形態,從室內站點到室外站點,進一步發展到室外刀片,讓“房變柜、柜變桿”,全面桿站化,實現降低能耗、省電費、省租金。其次,在機房側,對于新建場景,以機柜替代機房;對于擴容場景,免增機房、免改線纜、免增空調,從而節省能耗、空間及工程。
第三,針對數據中心,通過全預制化、模塊化建設重構架構,建設周期從20個月縮短至6個月;通過融合高密、高效節能的方案重構供電,提升效率,并實現預測性維護;通過間接蒸發冷卻和iCooling等解決方案,重構溫控,相比傳統冷凍水方案,能耗節省17%;通過智能運維解決方案重構運維,運維效率提升35%。
第四,無處不在的綠電,將綠電引入站點、機房、數據中心等,實現全場景疊光,打造綠色聯接和綠色計算。
最后,四大解決方案融合智慧能源云,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智慧管理,最終大幅度降低用電成本,提升能源效率。
成功實踐:改變已經發生
實際上,高效用電和綠色發電也是華為數字能源產品線一直以來發力的方向。得益于在能源與ICT領域的長期深耕,以及在電力電子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和數字技術方面的積累與融合創新,它已經以一系列低碳、低能耗的方案服務于全球1/3人口,累計綠色發電3250億度電,節電100億度,相當于種植2.2億棵樹。
在采訪中,堯權亦分享了華為在踐行“零碳網絡”理念方面的一些成果。
高效用電方面,以浙江某運營商為例,通過部署華為極簡站點解決方案,把傳統的柜式站點改為刀片站點,實現了14%的能耗降低,相當于每個站點每年可省4000度電。在深圳,某運營商通過部署華為極簡機房解決方案,在不新增機房的情況下滿足5G擴容所需,建設周期也由以往的一個月以上減至5天。再比如在河北廊坊,華為自身一個規模4000機架的數據中心,利用AI優化能效將PUE從1.42降至1.26,折合成經濟效益一年可以節省2000萬人民幣。
綠色發電方面,上海地鐵新能源公司利用華為技術,為當地的龍陽路地鐵站鋪上了一層光伏屋頂,總裝機量3.66兆瓦,每年可發電340萬度,所發的光伏電力并網接入基地內的綜合變電所,年均節約標煤約1200噸、可減排二氧化碳3390噸。
以綠色化、數字化為核心的全球能源變局序幕已經拉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亦亟需一個更好的能源底座。此次華為“零碳網絡”理念及解決方案的提出,為運營商履行社會責任以及降本增效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從長遠來看,必將產生巨大的價值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