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综合网-日韩综合网站-日韩综合一区-日韩综合在线视频-色涩网站-色涩网站在线观看

C114通信網  |  通信人家園

會展
2025/4/9 10:54

【第十八屆電子年會】開辟物理空間新維度 | 6G近場通信理論與技術論壇日程發布

C114通信網  

第十八屆中國電子信息年會將于2025年4月17-21日在成都空港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本次年會以“e智能”為主題,匯聚70余位兩院院士,設置2場主論壇和60余場專題論壇,同期舉行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2025年4月18日,第十八屆中國電子信息年會“6G近場通信理論與技術”論壇重磅來襲!論壇由北京郵電大學、清華大學、中興通訊與浙江大學聯合承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張平教授和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CTO王喜瑜領銜,匯聚了中興通訊首席科學家向際鷹、清華大學教授王昭誠、高通全球副總裁徐皓、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丁志國、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建華、清華大學教授戴凌龍、中興通訊無線及算力研究院技術預研總工趙亞軍、浙江大學教授黃崇文等20余位近場技術領域的專家學者。

論壇設置了致辭、特邀報告和圓桌討論三個環節,圍繞如下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

——6G近場通信應用需求

——6G近場通信系統建模

——6G近場通信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

——6G近場通信標準化與協議設計

通過這一論壇,我們期望能夠深入探討近場通信在6G無線通信系統中的潛力和所面臨的挑戰,推動6G近場技術研究、標準化及產業實踐的協同發展。

論壇嘉賓介紹

論壇主席

張平

中國電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簡介:張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網絡與交換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鵬城實驗室寬帶通信部主任,中關村泛聯移動通信技術創新應用研究院院長,《通信學報》主編,IEEE Fellow等。長期致力于移動通信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擔任IMT-2020(5G)專家組成員、IMT-2030(6G)推進組咨詢委員會委員,先后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多項獎勵,為我國自主技術成為國際主流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目前研究興趣聚焦在語義通信和語用達意網絡。

王喜瑜

中國電子學會常務理事,中興通訊 CTO,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首席技術官、首席信息官

簡介:于1998年加入中興通訊,歷任中興通訊CDMA事業部副總經理、無線研究院院長、技術規劃部部長,中興通訊副CTO兼總裁助理等職務,2018年7月至今擔任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首席技術官和首席信息官。擁有多年的電信行業從業及管理經驗,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通信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召集人

張建華

國家級人才,北京郵電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簡介:張建華,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青,中國電子學會會士、通信學會會士。現任理學院副院長、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移動研究院聯合創新中心主任、CCSA理事、IMT-2030技術組信道測量與建模任務組組長,曾擔任ITU-R IMT-2020(5G)信道模型起草組主席。主要從事移動通信的信道建模和傳輸技術研究,發表SCI論文100余篇,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50余項,被采納提案60余篇,完成信道模型國際標準5項。先后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次、第十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茅以升青年科技獎等榮譽。

戴凌龍

國家級人才,清華大學教授

簡介:戴凌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長聘教授,國家級人才、優青,IEEE Fellow,中國通信學會會士。研究方向為無線通信傳輸理論與技術,主要包括大規模MIMO、智能超表面、無線AI、近場通信、電磁信息論等。先后6次獲IEEE ICC/GLOBECOM/VTC等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曾獲2020年IEEE通信學會倫納德·亞伯拉罕獎、2022年IEEE通信學會萊斯獎、2022年IEEE ICC杰出演示獎。谷歌引用30000余次,單篇最高引用3000余次,2020-2024連續五年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自2013年留校工作以來,先后培養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5人(2014/2016/2018/2021/2024)。

趙亞軍

中興通訊無線研究院技術預研總工

簡介:趙亞軍,于2010年11月加入中興通訊,就職于無線及算力研究院算法部(北京)。在加入中興通訊之前,曾在華為(北研所)無線預研部工作,專注于4G LTE物理層標準算法的研究。擁有超過十年的無線通信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經驗,先后參與了3G、4G和5G移動通信技術的相關研究與開發工作。目前,主要負責5G標準化技術研究和6G技術預研。他是智能超表面技術聯盟(RISTA)的聯合發起人之一,并擔任聯盟常務副秘書長;牽頭推動創建了IMT-2030(6G)推進組中的RIS任務組,并擔任副組長。已經申請了200多項與4G/5G移動通信技術相關的國內和國際發明專利,其中有20多個發明專利被納入了4G/5G標準,成為標準核心基本專利。

黃崇文

浙江大學教授

簡介:黃崇文,浙江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浙江省杰青、IEEE通信學會亞太杰出青年學者。主要從事新一代無線通信關鍵物理層技術研究、重點開展智能超表面技術、智能通感一體,6G無線AI等方向的研究。獲IEEE馬可尼論文獎、IEEE 通信學會倫納德·亞伯拉罕獎、IEEE 通信學會Fred W. Ellersick論文獎等多項獎勵。發表了100余篇IEEE期刊論文,成果被引用1.4萬余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多項國家重點項目。

論壇嘉賓

范平志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簡介:范平志,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 IEEE Fellow,CIE會士,國家級高層次人才,交大-利茲中英聯合學院名譽院長,榮獲IEEE VTSoc/SPSoc/ComSoc多項學術獎勵。

向際鷹

中興通訊首席科學家

簡介:向際鷹,任中興通訊首席科學家,先后從事3g,4g,5g,6G關鍵技術以及創新方案的研發工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等多項,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多項。

報告題目:通訊與感知中的近場問題

報告摘要:以往的通訊主要針對遠場優化,近期針對近場的通訊技術研究熱度很高,同時隨著通感一體化的發展,感知技術也面臨越來越多的近場場景。本報告分析通訊與感知中的近場問題,尤其是超分辨率,超靈敏度等等方面。

王昭誠

清華大學教授

簡介:王昭誠,清華大學教授(二級)、IEEE Fellow。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通信以及AI 賦能無線通信,獲授權歐美發明專利66項(其中23項作為第一發明人)、授權中國發明專利45項,多項授權歐美發明專利被WiFi等國際標準采納;在自然子刊、IEEE JSAC等發表SCI收錄論文300+篇,Web of Science他引12000+次,Google Scholar他引22000+次;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重慶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IEEE通信學會倫納德 亞伯拉罕獎等榮譽。

報告題目:MIMO遠近場統一傳輸理論與關鍵技術

報告摘要:本報告聚焦超大規模MIMO通信中遠近場統一信道估計與碼本設計所面臨的挑戰與創新。首先,深入剖析了3GPP標準現行Type I和Type II碼本在近場效應下的碼本不兼容問題。具體而言,在超大規模MIMO通信場景中,少量用戶位于近場,其余用戶位于遠場,用戶處于近場/遠場狀態未知,遠近場混合特征導致現有遠場角度域碼本和近場極化域碼本均面臨嚴重的功率泄露問題,給高效信道估計與預編碼帶來了挑戰,亟需構建全新的遠近場統一的多用戶傳輸理論框架。針對用戶遠近場共存場景下的信道估計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平面波分解的波數域基底表征,通過球面波向平面波的分解,實現了遠近場統一的稀疏信道表征,有效解決了功率泄漏引起的信道估計精度下降問題。針對用戶遠近場共存場景下的高效預編碼問題,提出了基于K-SVD算法的回歸域碼本設計框架,通過信道矩陣的自回歸分解,生成自適應的統一遠近場碼本,并引入離線學習機制顯著提高了算法魯棒性,并降低了自回歸所需的信道信息獲取開銷。

徐晧

高通全球副總裁,高通中國區研發負責人

簡介:徐晧2003年加入高通研發團隊,領導了3G至6G演進中的多個研究項目。從2017年起領導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徐晧于2000年至2003年任職于貝爾實驗室,參與了首個MIMO系統的研究,并獲得貝爾實驗室總統金獎。徐晧擁有超過800項美國專利,并在眾多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徐晧于1994年及1996年獲得莫斯科動力學院學士和碩士學位,于2000年獲得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階段,他與Rappaport教授開創了毫米波信道研究,于1999年獲得IEEE通信學會的Steve Rice Award。

報告題目:回顧25年前的近場MIMO分析與OTA驗證

報告摘要:近年來近場通信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隨著大規模天線和高頻譜的應用,近場MIMO的研究也更加普及。這次演講會分享一個2000年在貝爾實驗室做的近場MIMO的研究工作,包括近場MIMO的原理,近場MIMO Capacity的分析,以及當時做過的近場MIMO 的OTA 測試和驗證的結果。也會回顧當時MIMO 研發初期面臨的核心問題和觸發近場研究方向的過程。最后也會簡單介紹高通公司在6G MIMO的一些設計方向。

丁志國

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簡介:Zhiguo Ding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in Communic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His rec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pinching antennas. His h-index is over 110, and his work receives 60,000+ Google citations. He is serving as an Area Editor for the IEEE TWC and TCOM, an Editor for IEEE TVT and OJ-SP, and was an Area Editor for IEEE OJCOMS, an Editor for IEEE TCOM, TWC, COMST, WCL, CL, and WCMC. He received the EU Marie Curie Fellowship 2012-2014, the Top IEEE TVT Editor 2017, IEEE Heinrich Hertz Award 2018, IEEE Jack Neubauer Memorial Award 2018, IEEE Best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 Award 2018,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 2020, IEEE SPCC Technical Recognition Award 2021, IEEE VTS Best Magazine Paper Award 2023, and the Best Paper Award in IEEE GLOBCOM 2024. He is a 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in two disciplines (2019-2024), an IEEE ComSoc Distinguished Lecturer, and a Fellow of the IEEE.

報告題目:Pinching-Antenna Assisted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A New Paradigm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for 6G

報告摘要:Due to the explosive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wireless devices and diverse wireless services, next-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fac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caused by heterogeneous data traffic, massive connectivity, ultra-high bandwidth efficiency and ultra-low latency requirement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flexible-antenna system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of the sixth-generation (6G) wireless networks, as they can intelligently reconfigure users’ effective channel gains and hence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ir data transmission capabilities. However, the existing flexible-antenna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combat small-scale fading in non-line-of-sight (NLoS) conditions. As a result, they are lack of the capability to reconstruct strong line-of-sight (LoS) links which are typically 100 times stronger than NLoS links. Furthermore, the existing flexible-antenna systems exhibit restricted flexibility, where adding/removing an antenna is not straightforward. This tutorial focuses on an innovative flexible-antenna system recently demonstrated by NTT DOCOMO, termed the pinching antennas, which are realized by applying small dielectric particles on waveguides. The basics of pinching-antenna systems are described first to feature their capability to create strong LoS links by deploying pinching antennas close to users, and its flexibility for scaling up/down the antenna systems. Then, the communication scenarios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waveguides and pinching antennas are focused on, where innovative ways to implement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and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NFC) are illustrated. Moreover, promising 6G related applications of pinching antennas, including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next-generation multiple access, etc, are illustrated. Finally,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such as waveguide deployment, channel estimation, etc, are highlighted.

沙威

浙江大學長聘副教授、電磁信息與電子集成創新研究所副所長

簡介:沙威,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歐盟“瑪麗居里學者”。現任浙江大學長聘副教授,電磁信息與電子集成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曾兼任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雙專計劃)、華為上海無線獨立顧問。在計算與應用電磁領域有20余年科研經歷,已合作撰寫2本專著、12章專書,發表SCI論文200余篇,學術谷歌引用11,869萬次,H指數58。曾獲國際應用計算電磁學會技術成就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并指導學生獲8次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

報告題目:近場通信容量評估中常被忽視的幾個問題

報告摘要:近場通信在毫米波及太赫茲通信等新興技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近場通信容量評估過程中,許多關鍵問題常被忽視,導致評估結果的偏差。本報告將重點討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在基本概念層面,研究者往往混淆標量球面波與矢量球面波的區別,并誤解感應近場與輻射近場的界限,特別是在凋落波的歸屬問題上存在爭議;其次,在輻射功率計算中,傳統方法仍然沿用遠場假設,忽略了近場電磁場的矢量特性,如電場和磁場并非嚴格正交、波阻抗不恒定等。此外,高頻近似算法(如射線追蹤)仍被廣泛使用,而缺乏對嚴格全波仿真的重視,導致計算精度受限;最后,在信道歸一化問題上,許多研究仍然采用天線數量歸一化的方式,而未充分考慮天線的實際增益對信道容量的影響。本報告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探討相關的改進方法,以提高近場通信容量評估的準確性。

韓充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

簡介:韓充,2016年獲得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同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學,創建了太赫茲無線通信實驗室,長期研究太赫茲無線通信,獲2024年IEEE通信學會無線電分會早期職業成就獎、2023年IEEE通信學會亞太地區杰出青年學者獎等榮譽。現擔任中國通信學會太赫茲專委會秘書長、IMT-2030(6G)太赫茲任務組副組長、IEEE THz SIG副主席,并擔任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JSAC等期刊編委。

報告題目:太赫茲近場波束調控

報告摘要:太赫茲頻段(0.1至10 THz)為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提供了豐富的頻譜資源,理論上支持高達太比特每秒(Tb/s)的傳輸速率。然而,較低的輸出功率以及缺少高效率的收發器件使得太赫茲無線傳輸面臨諸多挑戰,需要高度定向的波束以減小傳播損耗。因此,波束調控技術對實際通信應用至關重要,需要通過動態的波束調控實現設備間的靈活切換。此外,太赫茲系統的高增益需求導致其近場輻射區域較大,實際應用往往發生在近場環境中,這進一步凸顯了在近場條件下實現高效波束調控的必要性。本報告介紹了太赫茲近場波束調控技術,結合不同通信場景進行了具體示例分析,并對貝塞爾波束和艾里波束等波束調控案例進行了實驗驗證。報告還簡要討論了其他波束調控技術,如超表面和可重構智能表面等。

曾勇

東南大學/紫金山實驗室青年首席教授

簡介:曾勇,IEEE Fellow, 東南大學青年首席教授,紫金山實驗室雙聘教授,國家青年千人,江蘇省杰青,連續6年(2019-2024)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連續4年(2021-2024)入選AI2000人工智能物聯網領域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入選斯坦福“全球前2%科學家-終身影響力”榜單,獲IEEE馬可尼獎(2020及2024)、海因里希 赫茲獎(2017及2020)等國際國內最佳論文獎8項,提出了信道知識地圖(CKM)概念與時延多普勒對齊調制(DDAM)傳輸理論方法,論文引用30000余次。由于在無人機通信研究方面的貢獻,獲IEEE通信學會亞太區杰出青年學者獎、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優秀青年學者獎(DECRA)、IEEE馬可尼獎、IEEE海因里希 赫茲獎。牽頭組織了IEEE ICC無人機通信專題論壇, 并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2018-2023)。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SCI期刊編委,IEEE JSAC 、ComMag、Wireless ComMag、China Communications、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等期刊客座編委。入選2025 IEEE Fellow, “for contributions to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ommunications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報告題目:6G近場通感一體化:從傳統MIMO到稀疏MIMO

報告摘要:多輸入多輸出(MIMO)是移動通信與雷達感知的關鍵物理層技術。隨著通感一體化被確定為6G的主要場景之一,MIMO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然而,傳統MIMO通常采用半波長陣元間距的均勻陣列結構,隨著通信與感知的深度融合,其面臨著陣列結構僵化、孔徑不足、空間分辨率低、能耗和信號處理成本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通信感知一體化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突破傳統MIMO半波長陣元間距的局限,稀疏MIMO可靈活優化陣列結構,在不增加陣元數目的前提下,極大提升陣列的有效孔徑及空間分辨率,為實現高性能通信感知一體化提供了新思路。為此,本報告將介紹基于稀疏MIMO的6G近場通信感知一體化最新研究進展,重點探討不同稀疏MIMO陣列的架構類型、數學建模,以及遠場和近場通信與感知性能分析與信號處理方法,探討稀疏MIMO通感一體化柵瓣抑制技術,從而揭示稀疏MIMO相較于傳統MIMO在通感一體化應用的性能優勢。

唐盼

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

簡介: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面向移動通信的無線信道測量、建模與仿真研究。在相關領域發表SCI/EI檢索論文80余篇,獲2019年SCIS熱點論文獎、2023年IEEE VTS尼爾謝菲爾德最佳傳播論文獎等。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橫向課題等十余項。被國內外標準化組織采納提案50余篇,形成國際標準3項。獲2022年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華為技術合作成果轉化獎一等獎等。

報告題目:面向6G的超大規模MIMO信道測量、建模與標準化

報告摘要:超大規模MIMO信道建模是6G超大規模MIMO通信系統設計、評估、優化的基礎。本次報告圍繞面向6G的超大規模MIMO信道測量、建模與標準化展開介紹。首先,總結隨著6G新技術、新場景、新頻段的出現,信道研究呈現的發展趨勢和需求,特別是超大規模MIMO信道研究面臨的挑戰。其次,基于在中頻、毫米波、太赫茲等頻段的超大規模MIMO信道測量結果,分析了稀疏性、近場空間非平穩特性等新特性的表征與建模方法。最后,介紹了3GPP中頻段(7-24 GHz)信道模型標準化的進展,包括近場非平穩特性標準化建模方法。

袁弋非

中國移動首席專家

簡介:袁弋非,IEEE Fellow,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特聘專家,清華大學本科和碩士,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曾就職于美國朗訊貝爾實驗室和中興通訊,現在中國移動研究院擔任首席專家,負責無線傳輸前沿技術研究。長期從事3G、4G、5G和6G的空口關鍵技術研究和標準化工作,研究興趣包括多天線技術、多址接入、智能超表面(RIS)、信道編碼、蜂窩物聯網等。出版中文/英文專著13部,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美國授權專利70余項。

潘存華

東南大學教授

簡介:潘存華,東南大學青年首席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海外優青,江蘇省杰青,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長期從事無線通信基礎理論研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等通信領域權威IEEE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30余篇ESI熱點/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引用1.9萬余次,H因子70。研究成果獲IEEE通信學會倫納德 亞伯拉罕獎、IEEE通信學會Fred W. Ellersick獎、IEEE通信學會信號處理技術委員會早期成就獎、IEEE通信學會通信理論技術委員會青年成就獎和IEEE通信協會亞太杰出青年研究學者獎等重要獎項。

李南希

中國電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副總監

簡介:李南希,高級工程師,中國電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副總監。長期從事3GPP國際標準化工作及無線新技術研究,擔任6G國重課題負責人,3GPP Rel-18覆蓋增強項目報告人。提交3GPP國際標準提案200余篇,申請/授權國際國內發明專利13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專著1部。獲中國電信集團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電信集團標準獎一等獎,入選第八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現任《無線電通信技術》期刊青年編委,中國電子學會電波傳播分會委員,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

劉秋妍

中國聯通正高級工程師

簡介:劉秋妍,博士,中國聯通研究院無線技術研究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智能超表面技術聯盟(RISTA)秘書處成員,研究方向為基于RIS輔助的5G-A/6G無線通信領域,包括需求場景、指標體系、網絡架構設計以及關鍵技術研究與測試驗證。

梅渭東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國家級青年人才

簡介:梅渭東,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重構天線、智能超表面等無線信道重構技術。2014年和2017年于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工學學士與工學碩士學位,2021年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榮獲2021年國際通信大會(ICC)最佳論文獎,2017年中國電子學會最佳碩士論文獎,IEEE OJCOMS期刊模范編委。擔任多個國際通信頂級會議研討會主席與分會場主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四川省面上項目、華為合作項目等。

崔銘堯

香港大學博士

簡介:崔銘堯現為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先后于2020年、2023年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包括量子無線傳感、邊緣智能、超大規模MIMO近場通信、毫米波/太赫茲通信等。在相關領域共發表SCI/EI收錄論文20余篇。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曾獲2023年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2023年北京市優秀畢業生、2022年國家獎學金、2022年IEEE杰出演示獎等榮譽。

給作者點贊
0 VS 0
寫得不太好
熱門文章
    最新視頻
    為您推薦

      C114簡介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手機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滬ICP備12002291號

      C114 通信網 版權所有 舉報電話:021-544511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免费野外 | 黄色三级在线 | 免费黄色三级网站 | 男人的天堂欧美精品色偷偷 | 久久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中字久久99 | 免费在线看a | 久久精品亚洲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久久 | 美女毛片免费看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刺激 |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 在线播放高清国语自产拍免费 | 欧美特黄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做性视频 |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专区一区 |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 毛片1毛片2毛片3毛片4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精品黄在线观看观看 | 一级毛片a免费播放王色 | 精品欧美成人bd高清在线观看 | 99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免费影院 | 天天狠操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aaa |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区 | 欧美人牲囗毛片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 国产大片免费天天看 | 国产人做人爱视频精品 | 国产三级在线播放线 | 99精品视频99| 三级a黄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理论欧美理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