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的概念在誕生之初,強調的是大量閑置資源的相互流通,這一行為可以發生在個人與個人之間、抑或企業與企業之間,目的在于尋求供需平衡,減少產能過剩的危機。但當這一概念演變為真正的商業模式后,以往嚴格意義上的完全共享,在實踐過程中受到了諸如信任、服務標準化、資源限度等一系列問題的阻礙。于是在商業環境中,共享經濟的概念逐漸延伸至B2C自營(例如分時租賃)、C2B(例如手機回收)、C2B2C(例如二手服裝寄售)、B2B2C(例如服務眾包)等形式,本質上還是強調“使用而非擁有”的核心,充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2015年全球共享經濟規模為2519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占比33%。得益于中國龐大的網民基數、千禧一代的崛起、消費特征的服務化轉變以及互聯網巨頭搭建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等因素,預計到2018年,中國共享經濟規模將達2300億美元,全球占比超四成,年復合增速高達54%,將成為全球共享經濟的領軍力量。
據2016年11月CB Insights發布的全球獨角獸榜單顯示,共享經濟領域有32家企業入選。其中金融領域以7家企業的數量領先,其次分別是出行、物流、空間共享等。共享經濟領域企業的總估值超過2314億美元,其中出行領域估值1169億美元,占據絕對優勢,Uber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具體到國家來看,中美兩國分別以12家和11家企業數量的絕對優勢領先其他經濟體。
2012~2016年,全球線上叫車市場集中在美國、中國、印度、德國、新加坡等國家,主要為發達國家和新興崛起的人口大國。其中美國占比接近四成,中國占比為16%,兩者之和超過50%,領跑全球出行市場。與此對應的企業融資情況,同樣呈現雙雄并立的局面。滴滴和Uber的融資金額占據絕對優勢。但隨著其他出行共享平臺的崛起,投資必將呈現多元化趨勢。
隨著共享概念在商業化領域中的延伸,也為了滿足人們對于日常出行及環保的訴求,目前出行共享領域給出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平臺模式,即由個人車主或傳統出租車公司提供車輛對接需求方,平臺扮演的是撮合交易的角色,代表企業有滴滴出行、嘀嗒拼車等。另外一種是分時租賃。即由企業主自行研發或購買車輛,租用給需求方使用。區別于傳統的分時租賃,共享經濟模式下的租賃憑借移動互聯的信息化優勢,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進行車輛管理,減少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使用方面更加高效便捷。代表企業中Car2Go、盼達用車等是汽車共享,摩拜單車、ofo等為單車共享。
目前,分時租賃市場主要分為汽車分時租賃和單車分時租賃。從主要參與方的角度來看,傳統車企和互聯網創業企業都在利用各自的優勢開疆破土。汽車分時租賃領域中,主要參與方有戴姆勒、盼達這樣的傳統汽車廠商,也有首汽租車、寶駕出行這樣的租車平臺,創業企業途歌也通過資源共享參與其中。單車分時租賃市場中,在摩拜和ofo兩家創業企業之間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同時,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老牌車廠永久自行車、公共自行車運營商永安等企業也紛紛加入戰局,將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向新高度。
共享經濟發展至今,企業逐漸從單一領域的深耕走向更大范圍的生態化布局。例如出行共享領域中,在傳統的線上打車、租車場景上,又延伸出汽車金融、新車銷售及車后服務等。直播平臺也從單純被動的內容傳播,走向打造內容制作、主播培養和互動傳播三位一體的發展體系。多樣化的場景提升了用戶體驗,也同樣增加了企業的變現途徑。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廣告收入占據企業大部分的收入來源。如今,金融、電商、傭金及其他增值服務等為企業創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間。
由于商業實踐的需求,共享經濟已由人人共享的純平臺模式,逐漸分化成偏C2C和偏B2C的兩類。在偏C2C模式中,企業的優勢在于成本低、擴張速度快,難點在于兩端消費數據都需要打通,獲客、黏性、管理等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偏B2C模式下,產品經過統一標準化開發,易于廣泛鋪開并降低管理難度。但隨之而來的是對企業資金實力的高要求,而地域擴張速度也會受到限制。兩類模式在發展過程中適用于不同的運營情況,前者適用于重資產場景,后者適用于輕資產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