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5)上,華為展示了業界首款數字化天線,標志著天線產業從“靜態”向“數字化”演進的重大突破。這款革命性產品可以根據網絡需求自動調整波束指向,實現網絡動態自優化。
MWC25華為展出業界首款數字化天線
全球知名電信媒體telecoms.com記者Jay Ian Birbeck在其行業觀察文章中指出,在全球數據流量激增與用戶需求動態化演進的雙重驅動下,天線產業正經歷從"靜態"向"數字化"的范式轉變。而華為,正走在這一變革的前沿。華為的數字化天線不僅重新定義了天線的角色,也為智能化網絡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以下是其全文內容:
天線是網絡向智能化演進的關鍵突破點
在60多家運營商與產業伙伴共同推進智能化網絡轉型的進程中,天線正成為關鍵突破點。當前網絡演進面臨的核心矛盾,是如何實現從"靜態最優"到"動態最優"的躍遷,構建根據用戶需求和流量分布的"自配置、自修復、自優化"動態網絡體系。
盡管行業通過提升TRx、部署新頻段、SDIF天線技術等手段持續提升網絡性能,致力于實現最優網絡,但這只是在靜態下的最優。因為網絡規劃與建設往往是對用戶分布和網絡需求的預判,網絡建設完成后可調整性弱。而現實場景中,用戶分布與流量需求呈現"隨時隨地"動態變化特征:在寫字樓與住宅區等典型"潮汐效應"區域,用戶分布每小時都會發生顯著變化;從更長周期維度看,城市規劃調整、區域功能變更、新建基礎設施等因素也會持續重塑用戶分布格局與流量需求。因此,網絡需要適應并快速響應用戶和流量需求變化——即“動態”最優的網絡。
無線基站系統中,天線是連接網絡和用戶的唯一窗口,基站與用戶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需通過天線的電磁波信號實現。天線本應該是實現動態最優網絡的最后“一公里”,但傳統天線的“啞”設備屬性,反而掣肘了智能化網絡的發展:其一,天線波束固定,如同固定的聚光燈,無論用戶實際位置如何,燈光都只打在預設位置上,無法滿足不同場景下靈活多變的網絡優化需求;其二,天線工參難以準確獲取、校驗和更新,無法為網絡優化提供精準的數據輸入,全球有超過56%的扇區方位角偏差大于10°,導致網規、網優與實際脫節,嚴重影響用戶體驗。而這兩個問題當前只能通過人工爬塔解決,嚴重制約了智能化網絡的發展。
數字化天線引領行業范式變革
華為于2024年正式發布業界首款數字化天線——智能追焦單元,該系列天線通過兩大突破性創新能力應對行業挑戰:
工參信息實時可感零誤差:全系列內置華為自主研發的高靈敏度工參自感知單元(AISU),100%自動獲取天線工程參數(位置、下傾角、方位角等),為后續網絡優化提供高效、精準的信息輸入。
多維波束實時可調零等待:業界首個多維波束可調技術,支持波向與波寬遠程二維動態調整,使天線波束可基于用戶分布與業務變化進行分鐘級調整。
在 MWC25 上,華為展示了智能追焦單元在中國深圳試點部署的結果:
智能追焦單元通過在學校和住宅區的“潮汐效應”區域自動調整波束覆蓋,展現了網絡的靈活可調能力。例如,上學及放學高峰期,波束會調整指向學校,其余時間則指向小區,實現“波隨人動”,確保實時用戶實時最優體驗。
在更長周期的優化調整中,像小區變遷、新開通地鐵站等因城市規劃調整而引發的網絡優化需求,無需再派工程師爬塔調整。智能追焦單元通過工參自感知和波束自調整能力,能遠程自動調節,以匹配用戶分布和流動,實現“網隨業動”,破解滯后的人工維優永遠無法跟上持續動態變化的用戶需求這一難題。
數據顯示,部署智能追焦單元后,單基站日均流量從374.4GB提升至457.2GB,重點優化區域峰值流量增幅超60%。
行業共識:數字化是天線進化必由之路
不僅是華為,運營商、其他天線廠商和分析師均認為,天線數字化是實現網絡智能化的關鍵。在MWC25上,多家廠商展示了數字化天線的創新成果,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
行業分析師則表示,天線能夠“感知”網絡工程參數并能夠執行更靈活的波束調整,是實現網絡智能化的關鍵。
華為天饋業務部總裁孫友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智網絡的演進依賴于基站設備的數字化能力,而天線數字化則是核心突破口。我們期待更多伙伴加入這一創新賽道,共同推動產業升級。”
隨著數據流量持續增長和用戶需求不斷演變,對于智能化網絡解決方案的需求將變得越來越迫切。未來,華為和行業其他廠商將會持續進行創新和技術投入,以推動天線數字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