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1月6日專稿(艾斯)2024年,除了言必談AI外,低空經濟已成為最新的時髦行業術語。
低空交通概念由來已久,低空經濟則是我國提出的一個獨特概念,直接將其定位為一種經濟形態。從2021年我國首次將低空經濟概念寫入國家規劃,到202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打造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超級新星的誕生似乎就在一夜之間。
過去一年既是國內低空經濟發展元年,同時也是5G-A在我國大規模部署的元年。
顯然,低空經濟是通信領域和交通領域深度融合的交叉學科。一方面,低空經濟可視作電信運營商物聯網的高端市場,沒有高度穩定可靠安全的通信網絡支持,低空經濟無法實現規模化和真正騰飛;另一方面,電信運營商5G-A發展亟需找到創新應用場景,低空經濟為5G-A通感一體等高級能力的落地提供了極具前景的用武之地。
不過,C114觀察到,“共識與爭議并存”是眼下整個行業面對低空經濟這一巨大機遇所呈現出的生動景象。
國家意志+地方政策:雙輪驅動搶跑低空經濟
2021年2月,低空經濟被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打造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3月全國兩會,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4月,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支持低空經濟發展;7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明確了發展低空經濟的重要性。2024年1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成立低空經濟發展司,再次將行業的關注與熱情推向新高潮。
“低空經濟是典型的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工信部副部長單忠德在一場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低空經濟將來一定會形成萬億級產業規模。
在國家意志的明確指導下,各地政府紛紛出臺發展低空經濟的政策,制定千億級的產業發展目標。據不完全統計,已有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陸續發布低空經濟相關政策,并制定了詳細的低空經濟發展規劃與明確目標。
以致力于打造中國“低空經濟第一城”的深圳為例,該市計劃到2025年低空經濟產值規模突破1000億元。近年來,深圳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深圳市培育發展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4-2025年)》、《深圳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到2025年底,建成1000個以上低空飛行器起降點,這是最新出臺的《深圳市低空起降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提出的目標。
再以上海為例,2024年12月,上海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成立,背后資方陣容極為豪華,覆蓋了低空產業中包括機場運營、城市交通、基礎建設、信息通信、投資運營等多個環節。《上海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低空經濟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以上的發展目標。《上海市信息通信業加快建設低空智聯網 助力我市低空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在上海分階段、分區域逐步實現基于5G-A的低空智聯網覆蓋。到2026年,初步建成上海低空飛行航線全域連續覆蓋的低空通信網絡。
圖:上海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股東構成情況。
行業共識:低空經濟建立在低空覆蓋基礎之上
如開篇所提,低空經濟是一個融合發展的綜合經濟形態,在繼承了傳統通用航空業態的基礎上,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新型低空飛行器利用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帶來全新生產服務模式。
低空物理設施層、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層、數字化空間層和低空應用層共同構成了數字低空的整體架構。其中,低空新型基礎設施是實現低空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而構建低空智聯網則成為了通信業切入低空經濟的關鍵突破口。低空智聯網包括低空通信、感知、導航、算力等信息通信設施,涉及信息通信設備商、運營商等產業主體,是低空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數字底座。
“低空覆蓋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有了低空覆蓋才有低空經濟。”中國電信首席科學家畢奇這一觀點得到了行業一致認可。不過,與地面網絡覆蓋相比,低空覆蓋面臨干擾更復雜、切換更頻繁、組網更立體、安全性要求更高等一系列挑戰。
當前采用的低空通信網普遍采用小無線(433MHz)、Wi-Fi(無線移動熱點)等技術,實現飛行器和控制器之間的單點通信,傳輸距離大多為1km~5km,且在5km飛行距離下通信速率已不足5Mbps。根據測試與試驗結果,從覆蓋層面來看,對于300米以下的空域,可利用現有5G基站,通過調整基站天線仰角等方式,實現連續網絡覆蓋;對于300米至1000米等飛行空域,現有5G網絡覆蓋范圍不足,需要新建對空覆蓋的專用網絡;對于1000米以上的空域,需要通過衛星提供通信服務。
眼下,5G-A作為5G的高級演進版本,為低空經濟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持。特別是5G-A通感一體技術,可以極大地提升低空飛行器的跟蹤和管理能力,能夠實現對低空無人機飛行軌跡、速度、經緯度等飛行數據精確感知,實現低空安全監測以及黑飛管控,為低空空域開放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過去一年,5G-A在低空經濟領域的試水成為各大電信運營商的年終報告亮點之一。
其中,中國移動5G-A商用城市已超330個,并聯合產業開展了基于5G-A的低空智聯網技術攻關,牽頭制定無人機終端能力識別、網絡智能化、通感一體化等技術標準。眼下,中國移動正積極構建廣域可靠的低空通信網,計劃充分利舊地面網、按需新建低空網、有效復用衛星網,實現低空通信三維立體泛在覆蓋。同時,中國移動希望充分利用5G-A通感一體技術優勢,全面提升低空感知性能。
中國電信早在MWC2024期間就發布了《通感一體低空網絡白皮書》,并針對低空經濟構建了“1+1+2+N”的核心產品體系,即一張集通信感知算力為一體的低空智聯網,融合天翼云、衛星、物聯網、量子通信等算網數智技術,形成通信、感知、智算一體化的智能低空數字化服務體系。目前中國電信最大規模密集城區5G-A低空通感網在深圳落地,完成了低空物流、低空安防、航路保護各項驗證。
中國聯通則致力于構建“通信、感知、導航、智算、氣象”五網一體的立體網絡架構,旨在打造全域覆蓋、多維立體、智能敏捷、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低空智聯網絡。目前中國聯通在廣東、河南、江蘇、黑龍江等9省部署了數百個5G/5G-A低空試驗基站,用于開展低空網絡覆蓋、低空組網、通感檢測等技術驗證,并且還在廣州、深圳建設了集團級低空智聯網測試外場。
爭議并存:針對通信業的幾個“靈魂拷問”
在欣欣向榮的產業發展動態下,面對低空經濟,通信業者仍需厘清一些關鍵問題,找到未來的發力重點:
1.需要建設低空專網嗎?采用什么頻段?
中國移動集團首席專家劉光毅在“2024數字低空大會”上表示,調整現有地面蜂窩網絡來支持低空網絡覆蓋可以節約部分基站建設成本,但必然會影響到地面覆蓋,包括用戶體驗等。所以建設一張專用網絡來滿足低空業務的需求是更加簡單高效的方式。未來移動論壇副秘書長吳建軍也撰文指出,基于現有運營商公網的改造方案能夠在初期部署時復用現有的通信基礎設施,具有一定的經濟優勢,但現有地面公網的設計初衷是為地面用戶服務,在低空飛行場景中的適用性存在顯著局限。
相比之下,專頻專網在部署時可以專門考慮航線和起降場的通感需求,優化站點選址和天線方向,實現高效組網;有了專門面向低空的專網設計和規劃,就可以解決飛行器飛行過程中的通信盲區,并避免中斷和干擾;面向低空經濟的專網同時充分考慮無人飛行器的上行帶寬要求,系統可以針對性分配更多的網絡資源,保證飛行業務的通信需求;同時,選取合適的專網頻段,可以擁有更加豐富的帶寬資源,最大限度的滿足感知精度和通信可靠性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2024全球6G發展大會”上也提出,“低空通感可考慮專用頻點和專用天線,甚至天線的仰角可以隨著低空的飛行物而自適應調整。”不過,對于低空專網采用什么頻段,行業仍處于探討階段。其中,中國移動主張利用4.9GHz這樣的Sub-6GHz頻段,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在積極利用毫米波頻段展開5G-A通感一體技術探索。
2.是否會出現重復建設?
在針對網絡建設方式與頻段選擇并未達成一致的前提下,各行業主體已經快步搶跑。與上個問題一樣,“重復建設”的核心仍然在于成本。
C114觀察到,由于監管部門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要求與頂層架構設計,各個地方政府與低空經濟參與主體正在按照各自的發展步調推進網絡基礎設施部署,在相關場景的商業模式明朗之前,這種做法存在進一步帶來技術發展復雜性的風險。
因此,坊間有傳聞稱,幾家運營商或考慮成立一家針對低空經濟的合資企業,基于成本與收益平衡考慮,整體謀劃網絡投資與部署,從而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
3.空聯網 VS 車聯網,明確價值鏈定位
有觀點將數字低空歸納為“空聯網”概念,這不免讓人聯想到車聯網這樣的“前車之鑒”。
毫無疑問,如果實現不了商業閉環,那么低空經濟注定難以起飛。參考車聯網的發展軌跡,迄今為止,通信業依然在其中扮演著“只賺吆喝不賺錢”的角色。轉換到低空經濟場景,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來說,最基本的最基礎的能力還是連接。但是將低空經濟視作高端版本的物聯網若還僅是提供連接服務的話,這對電信運營商來說很可能成為賠本生意。
因此,明確通信業在低空經濟價值鏈中的定位,這是一個必須想清楚的核心問題。
顯然,電信運營商的野心絕不僅止于賣連接。我們觀察到,在建設低空網絡這樣的基礎設施層之外,運營商在瞄準低空平臺服務機會。例如,中國聯通已發布了智慧低空應用平臺和低空安全監管平臺兩大低空產品,其中智慧低空應用平臺是面向低空運營服務領域,為行業客戶提供包括指揮調度、飛行控制、視頻直播、AI分析的一體化服務平臺。低空安全監管平臺采用5G-A毫米波通感一體技術,面向低空飛行保障領域實現對低空飛行器的精準定位,為低空經濟穩健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2025年新年伊始,在期盼低空經濟摘取更多發展實際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上一個行業流量熱詞“元宇宙”正在逐漸淡出新聞圈的視野,從炒作堆積的巨大泡沫到轉眼間掉下科技神壇——當然,我們希望這樣的技術發展曲線不會在低空經濟上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