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1月13日消息(趙婷婷)在全球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智能網聯汽車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載體,正引領著汽車產業形態、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費結構和社會運行方式發生深刻改革。網聯技術旨在構建一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環�;慕煌ㄏ到y,推動人類出行更便利、安全。
2024 年,無疑是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發展濃墨重彩的一年。在政策驅動下,產業規模實現飛躍,“車路云一體化” 試點持續推進,5G與V2X 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業界普遍認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體系已基本形成。在政策、技術、市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逐步走向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階段,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政策驅動 產業規模實現突破跨越
2024年,我國持續推動智能網聯技術創新、完善網聯基礎設施、深化測試示范應用,智能網聯汽車加速普及,產業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為10142.5億元,超2023年全年,較2023年全年增長22.4%。
政策方面,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試點期為2024—2026年。7月,首批 20 座應用試點城市名單公布,推動“車路云一體化” 從封閉測試快速切換至先導應用階段。
目前,已有50多個城市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范,開放測試道路3.2萬公里,完成約1萬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安裝路側單元超8700套。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L2級新車滲透率達55.7%,其中具備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新車滲透率達到11.0%,預計全年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將超過1700萬,滲透率超過60%。
在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方面,中國已確定首批9個聯合體,開展準入與上路通行試點工作。預計到2030年,車路云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為2.58萬億元,其中,智能網聯汽車新增產值2.03萬億元。
從技術層面來看,國內三大運營商規模部署5G/5G-A和C-V2X 技術,提升了車聯網的感知能力。其中,C-V2X是近程信息交互,車與車之間、車與路之間、車與人之間的通信,有低時延、高可靠的嚴苛要求,與智能駕駛有關,實現行駛安全和交通效率;5G/5G-A實現遠程信息服務,地圖下載、信息娛樂等智能座艙能力。據TechInsights預測,5G網聯汽車的產量將在5年內占到新車產量的50%以上。
同時,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應用正加速。例如,蘿卜快跑在武漢投放了1000 輛無人網約車,成為國內首批投入運營的無人化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項目,并有望實現無人駕駛網約車商業模式盈利。7月4日,小馬智行宣布獲準在上海開展無人駕駛載客服務,加快落地無駕駛人智能出租商業模式。此外,北京也出臺政策擬支持自動駕駛汽車跑網約車。
前行之路 仍面臨主觀與客觀難題
不可否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在產業規模、技術創新、商業應用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還面臨一系列主觀與客觀挑戰。
從主觀方面來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克強就在一次訪談欄目中表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目前仍存在一個產業難題:
“由于參與主體眾多,各方對智能網聯汽車的理解和認知程度各有不同,在實踐過程中,有的愿意加快加大投入,有的遲疑不定,還有的謹小慎微,生怕在合作中 “吃虧” 乃至失去主導權,導致各方要充分融合彼此的優勢資源及能力,讓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有效落地,得到消費者的認同,進而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價值,變得極其困難�!�
而除了認知差異大以外,還面臨缺乏跨領域知識的挑戰。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是跨越并聯結汽車、電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與行業,涉及車路云一體化建設、服務管理、保險條款、網絡安全等不同部門的職能,但監管部門往往缺乏跨領域的知識和能力,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管合力。
從客觀方面來看,技術復雜性高。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有待突破,在復雜路況下,如道路施工、交通擁堵、突發事故等場景中,車輛的感知系統可能出現識別不準確、誤判等情況。自動駕駛系統的決策和控制模塊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判斷并執行相應操作,但目前在復雜場景下的決策準確性和及時性仍有待提高。
同時,智能交通設施不完善。高精度地圖是自動駕駛的重要支撐,但目前高精度地圖的覆蓋范圍有限,更新速度較慢,難以滿足智能網聯汽車的需求。車路協同需要交通信號燈、道路標識、傳感器等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但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建設進度緩慢。
更為重要是,面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智能網聯汽車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包括車輛狀態、行駛軌跡、用戶行為等,數據分散在不同的系統和平臺中,存在信息碎片化的狀況,監管部門難以獲取全面且準確的信息,且企業的規避行為有可能進一步加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導致監管部門無法真實、全面地掌握企業的實際狀況和運營情況。
駛向未來 還需全方位多方面破局
作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智能網聯汽車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然而,前行之路挑戰猶存,要實現更好發展,還需從技術、政策、安全、跨界交流等多方面著手。
技術創新永遠是一個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期間,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代表大會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十大技術趨勢,包括面向高級別自動駕駛的超級人工智能、網聯汽車高速通信技術、車用存算一體芯片等。
其中,未來超級人工智能將助力車端自動駕駛模型實現從模仿人類到超越人類的轉變,向安全、自主、可持續的無人駕駛目標邁進。同時,基于5G—A、6G、NR—V2X、衛星通信的車外通信,將與基礎高速以太網、光纖通信、短距無線通信的車內網絡深度融合,形成車聯萬物的通信系統。車用存算一體芯片將計算和存儲單元完全融合,使得等效計算核心數量指數級提升,兼具高算力、高能效、低時延優勢。
在政策法規層面,政府應構建完善且適配的智能網聯汽車政策體系。一方面,加快制定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標準、準入規范等,明確自動駕駛分級、數據安全管理等細則,為產業發展提供清晰的規則指引。另一方面,出臺鼓勵政策,如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企業加大對智能網聯技術的投入,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流入該領域,助力企業降低研發成本,提高創新積極性。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是智能網聯發展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企業要建立完善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從數據采集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嚴格保護。采用加密技術保障數據傳輸與存儲安全,建立訪問權限管理機制,限制數據訪問范圍。同時,加強隱私保護技術研發,運用匿名化、差分隱私等技術,在利用數據的同時保護用戶隱私,平衡數據利用與隱私保護的關系。
而隨著自動駕駛車輛技術的復雜化,還須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制定全環節的安全策略,提升自動駕駛的安全應用,增強消費者信心。
除此之外,跨界交流,是非常值得重視的。還需通過舉辦跨行業研討會、建立聯合研發中心等方式,加強汽車制造、電子信息、通信、互聯網等智能網聯車不同領域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攻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過程中的難題,促進行業需求碰撞、技術融合,推動車路云一體化發展,探索更好智能網聯商業模式。
2024年,是智能網聯行業發展的關鍵一年,核心技術不斷迭代,運營場景持續豐富,車聯網試點和示范區不斷出現。盡管面臨一些挑戰,但行業發展的前景依然廣闊。未來智能網聯技術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展,為人們帶來更加便捷、安全和智能的出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