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上海世博展覽館——北京信而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而泰”)受邀出席“光電融合高速光電芯片及模組封測技術應用論壇”,公司技術總監李利平發表題為《高速光模塊及AI測試解決方案》的主題演講,并參與“光電融合技術產業化與測試挑戰”圓桌論壇,與行業領袖共探技術協同與生態共建,深度解析光電融合技術背景下網絡測試的創新路徑,分享了信而泰在AI算力網絡與高速光模塊測試領域的前沿探索成果。
主題演講:AI算力爆發催生光模塊技術迭代新浪潮
李利平在演講中指出,隨著AI大模型與算力網絡的深度融合,光模塊作為數據傳輸的核心載體,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與市場擴容。AI訓練集群向10萬卡規模演進,單一大模型配套的光模塊需求達數千萬級,推動行業從400G全面向800G/1.6T技術發展,高密度、低時延、高可靠性成為產業核心訴求。
然而,高速率帶來的信號完整性劣化、多廠商設備兼容性壁壘、極限環境下的可靠性挑戰,以及AI算力網絡特有的集合通信效率瓶頸,正成為技術落地與規�;渴鸬乃拇蠛诵耐袋c。
針對上述挑戰,信而泰推出覆蓋“光模塊-網絡設備-智算集群”的全棧式測試解決方案:
高速光模塊測試:
1.兼容性測試:不同廠商光模塊與交換機的互操作性驗證;
2.RFC2544性能測試:吞吐量、時延、丟包率的極限壓測;
3.長穩測試:64字節小包100%線速下持續運行72小時的可靠性驗證;
4.應力測試:電壓拉偏、時鐘頻偏、溫度循環等極限環境模擬;
通過老化應力測試加速早期失效暴露,并結合誤碼率、眼圖閉合度、消光比等指標實時監控,可攔截90%以上的潛在故障。
5.真實混合流量測試:驗證負載動態變化大導致光模塊功率變動大,易出現異常的場景。
智算網絡測試:
1.RoCEv2協議棧驗證:支持PFC、ECN、DCQCN等特性仿真,覆蓋吞吐量、多打一流量、端到端時延等關鍵指標;
2.集合通信流量仿真:模擬AllReduce、All-to-All等通信模式,復現梯度同步中的微突發流量與周期性波峰;
3.網絡損傷注入:通過人為引入丟包、亂序、時延擾動,評估網絡彈性與容錯能力。
4.AI大模型算力調度及監控——端-網-算協同調優實踐
在頭部互聯網企業的案例中,我們通過XCCL多軌優化+端網協同流控,將NCCL通信效率提升40%。
圓桌論壇:光電融合技術產業化與測試技術新挑戰
在圓桌論壇環節,李利平與芯片設計、光模塊制造、數據中心運營等領域專家,圍繞“光電融合技術產業化與測試挑戰”展開深度對話,對光電融合技術在未來網絡中的作用,測試環節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創新的測試技術來應對這些挑戰進行了深度剖析。
1、對光電融合技術在未來網絡中的作用
在未來的網絡架構中,尤其是數據中心、算力網絡及5G/6G網絡等領域,光電融合技術將占據非常關鍵的地位。光電融合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帶寬、減少延遲,還能優化功耗,從而滿足現代通信系統對速度、容量和穩定性的高要求。
總結而言具備三大核心價值:
網絡速度的革命性提升(1.6T/3.2T);
未來網絡如算力網絡/智算網絡/衛星互聯網的智能底座;
綠色轉型的關鍵路徑:通過CPO技術,光模塊功耗降低30%以上。
2、光電融合技術的測試相關挑戰
超高速信號精準測量的極限挑戰:需要精確測量這些高速信號的誤碼率、時延和信號質量;
光電集成電路(OEIC)的復雜性:需要能夠跨越電子和光學的技術界限進行精準分析;
多場景與真實環境的仿真:光電融合技術的應用場景具備多樣化的特征,測試設備需要能夠模擬各種復雜的網絡環境和業務場景,如AI、數據中心、衛星互聯網等進行仿真。
3、如何通過創新測試技術克服這些挑戰
作為國內專業的網絡測試儀器制造商,信而泰致力于通過不斷創新來應對這些挑戰,具體措施包括:
開發高帶寬測試平臺:信而泰研發的測試平臺支持800G甚至未來1.6T和3.2T的超高速信號測試;
支持多場景網絡仿真:信而泰的測試平臺具有強大的多場景仿真能力,能夠模擬不同的網絡損傷、溫度變化等實際環境因素;
全棧式自動化與智能化測試:我們在全棧式自動化測試平臺中引入了AI技術,使得測試過程更加智能化。
信而泰核心優勢:技術深耕+生態賦能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信而泰以技術+生態+服務共同驅動:
全棧技術能力:L1-L7層測試覆蓋光模塊、智算網絡、RoCE協議等場景,支持16端口400G高密度測試;
生態共建:與華為、中移動等頭部客戶聯合攻關,服務全球超千家行業客戶;
服務保障:7×24小時應急響應、全國分支機構快速支持,提供端到端定制化解決方案。
未來展望:以測試為紐帶,賦能全球算力網絡
李利平表示,未來,光電協同設計將成為800G+光模塊的主流方向。信而泰作為測試設備制造商,憑借不斷的技術創新,積極推動光電融合系統的測試發展。通過提供高精度、高帶寬的測試平臺、強大的仿真能力、以及AI與自動化的結合,我們能夠幫助客戶解決光電融合技術在高速、大容量數據傳輸中的測試難題,確保他們能夠以高效、精準的方式驗證系統性能,為未來的網絡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