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IMT-2030(6G)推進組、中國通信學會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24全球6G發展大會”在上海盛大召開。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無線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陳山枝博士受邀作了《6G:星地融合·高效傳輸》的主題演講,陳山枝博士從滿足6G愿景及應對6G挑戰的標志性技術出發,深入分析了星地融合技術和超維度天線技術,分享了中國信科/無線移動全國重點實驗室在6G研究與驗證的重要成果,并推薦了近期出版的專著《星地融合移動通信系統與關鍵技術》。
針對星地融合移動通信,陳山枝博士基于對衛星通信發展歷程的分析,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5G體制兼容、6G系統融合”的技術發展路徑,并深入剖析了彈性可重構網絡架構、網絡輕量化、移動性管理、多波束協同傳輸、通導融合、頻譜共享等關鍵技術。
陳山枝博士提到,星地融合通信成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手機直連衛星為特征的星地融合組網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其不同于傳統衛星通信的行業應用,重點是解決個人移動通信問題,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星地融合的技術發展路徑,正從5G體制兼容(即星地獨立網絡、衛星通信體制借鑒5G)走向6G系統融合(即衛星通信和地面移動通信成為統一系統,在體制、網絡、管理、頻譜、業務、平臺、終端等多個方面全面融合)。星地融合的關鍵技術,涉及到星地融合的網絡架構、星地融合的空口傳輸、星地融合的組網方式、星地融合的頻率管理等多個方面。
陳山枝博士進一步深入剖析了多項星地融合關鍵技術,指出彈性可重構網絡架構能夠滿足用戶定制化服務需求,實現天地節點間、高軌和低軌間的合理功能劃分,減少冗余。針對星上資源受限、難以支持復雜的網絡協議的問題,可以輕量化網絡功能,虛擬化基礎設施。針對星間切換、星地切換等移動性管理,可以通過更低的延遲和更高的可靠性來提升用戶體驗。多波束協同傳輸能夠有效提升衛星通信的頻譜效率和系統容量,常用方法有單星極化多流傳輸、多星多波束協同傳輸、星間多連接、星地多連接等。低軌星座的大規模部署為通信導航融合提供了基礎實施,使得通信和定位的融合帶來新的價值,主要技術手段有多時刻的單星定位和同時刻的多星定位。此外,面對頻譜短缺挑戰,需要研究星地融合的頻率共存、復用和共享技術,提升頻譜效率。
針對高效無線傳輸,陳山枝博士基于對多天線技術發展歷程的分析,提出了多天線向空間維度、智能維度、功能維度、能效維度擴展的超維度天線技術,并深入剖析了集中式超大規模天線、分布式超大規模天線、智能化超大規模天線、新型智能超表面天線陣列及基于RHS的多流傳輸的技術原理和性能。
陳山枝博士提到,多天線及波束空間復用提升通信速率與系統容量,從3G開始在移動通信中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針對6G,超維度天線技術從空間、智能、功能、能效等多個維度,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復雜度和能耗。從集中式超大規模天線來看,隨著基站的天線數和/或通道數提升,系統性能明顯提升,當然也對信道狀態信息獲取與參考信號設計等信號處理帶來新挑戰需要去克服。分布式超大規模天線協同傳輸能夠讓更多節點服務于同一個用戶,極大提升用戶速率,但需要考慮站點之間的時頻同步和天線校準,以及與干擾管理等組網方式相結合,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智簡無線網絡。針對通信鏈路的收發各個環節,例如超大規模天線系統的傳輸、檢測、波束管理、信道信息獲取、能效優化等,均可以采用人工智能,提升系統性能。基于智能超表面的新型天線陣列,能夠降低發射功率,降低天線成本。陳山枝博士指出,中國信科先后研發了基于空饋RIS及基于線饋RHS的智能超表面天線陣列,實現了多流MIMO傳輸,峰值速率高達5Gbps以上。
陳山枝博士也介紹了中國信科在6G的布局和貢獻。他提到,中國信科自2019年正式成立6G預研團隊,一直在圍繞融合技術創新、無線技術增強、網絡技術演進開展6G科研攻關,已連續5年發布7本6G白皮書,出版專著1本,并累計發表了50余篇學術論文和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等。除6G技術研究之外,中國信科打造6G技術驗證平臺,全面開展6G關鍵技術研究與驗證,已連續3年參與IMT-2030(6G)推進組的6G關鍵技術驗證,成功完成了智能超表面、通信感知一體化、無線AI、星地融合、分布式自治網絡、算力網絡、數據服務共7項技術的測試驗證工作。此外,陳山枝博士進一步呈現了中國信科提出E-MIMO并開展的研究與驗證工作,以及牽頭制定多項NTN國際標準和5G衛星互聯網設備研制與技術驗證工作,并介紹了近期出版的《星地融合移動通信系統與關鍵技術》書籍,自出版以來一直連續榮登京東通信圖書熱賣榜榜首。
面向未來,陳山枝博士表示中國信科將繼續深入6G技術研究與驗證,積極開展6G標準化工作。他也期待在業界的共同努力下,開放合作創新,攜手6G全球標準,一起迎接6G時代“全域覆蓋、場景智聯”美好時代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