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3月8日消息(顏翊)中國消費者協會今日發布了《2022 年個人信息保護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近年來,非法使用、收集、買賣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頻發,嚴重侵害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引起我國政府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高度重視。
隨著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民法典》為基礎,以《個人信息保護法》為核心,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數據安全法》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消費者個人信息受到上述法律的保護。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和網絡消費穩步發展,相關政策較2021年變化不大,仍體現為發展與監管并重。2022年,我國在立法、司法、行政執法上顯著提升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
在立法上,為落實《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關于數據安全管理的規定,規范網絡數據處理活動,保護個人、組織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著手制定相應的規章或規范性文件,包括但不限于《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個人信息、數據安全的法律保護體系變得更加完善。
在司法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有關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指導案例,公布了數件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典型案例,各級人民法院審理了大量相關的民、刑事案件,有力地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行政執法上,各行政機關積極履職、嚴格執法,嚴厲整治了各種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行為,打擊了圍繞消費者個人信息形成的黑色產業鏈。2022年,全國公安機關深入推進“凈網2022”專項行動,截至年底共偵辦案件8.3萬起;2022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發布《關于開展數據安全管理認證工作的公告》,進一步推進網絡數據安全保護認證工作;2022年間,工信部共發布《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5批,敦促相關企業按要求完成整改。
除此之外,中國消費者協會和各地消協組織高度重視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工作,通過專項行動、公益訴訟、消費警示、約談經營者等多種方式加以推進。
同時,《報告》也指出了對于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不足并給出相關政策建議。2023年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尚有待從立法、司法、執法與社會共治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1.再次啟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訂,完善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2013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了第2次修訂,至今已近10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訂應當著重于在“消費中”與“消費后”兩個方面對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進行保障。
2.總結司法經驗,出臺配套司法解釋,推廣公益訴訟保護方式,提高司法保護水平。應當增加提起公益訴訟的總量,尤其是獨立民事公益訴訟的數量,鼓勵可以提起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訴訟的主體積極提起公益訴訟,從而在更大的規模上規范消費者個人信息處理行為。
3.加強行政治理,懲治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行為。要發揮監管部門的指導管理作用,督促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主體盡快取得相關認證,并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企業與個人進行及時、有力、準確、高效的執法,對企業違法與不當行為及時糾偏,促進消費者與經營者相互信任。
4.強化社會共治,共建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社會共治體系。要積極發揮消費者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持續加強消費教育,提升消費者的自我保護能力。經營者和行業協會也要自律自治,發揮平臺企業的“重要節點”功能,盡到數據安全保護義務,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網絡消費環境;提倡相關行業協會盡早制定行業規范,實現源頭治理,共同構建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社會共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