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曉時分,上川島薄霧未散,關師傅的扁擔已挑起第一縷晨光。二十載春秋,他肩扛20公斤柴油,在鋸齒狀山脊上走出之字形軌跡,每天與險峻山路進行四小時的搏戰。
兩萬多小時的櫛風沐雨,他用腳步丈量出天地的壯闊;春去秋來,扁擔壓彎了檀木,卻壓不垮守護山海的心志。當柴油發電機在山頂轟鳴,當無線電波穿透云層,這位以山為伴的“信號使者”,用脊梁撐起了整個漁鄉的通信脊梁。二十多年間,他扛起的不僅是柴油,更是漁船的歸途坐標,是臺風天里永不消逝的生命熱線,是山海居民與文明世界相連的隱形紐帶。
關師傅的21年:在荊棘中踏出通信希望
江門臺山是廣東省海洋大市、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土地面積330825.44公頃,海域面積4778平方公里,擁有348個海島(礁),海(島)岸線長達698公里。海上通信有著重要的經濟作用,近年來,臺山大力發展海洋牧場和深遠海養殖,打造“海上糧倉”,力爭漁業年產量超47萬噸。
公灣基站是臺山川島附近沿海海域唯一覆蓋站點,肩負通信服務、氣象更新及島上安全搜救等重任。但其位置偏遠,市電引入路由距離約13公里,在2004年到2021年期間,這里不通路電,物資全靠人力搬運。基站得以平穩運行,離不開移動網絡守護者們的日夜堅守,他們看似平凡的付出在災難時守護居民安全,詮釋著“心級”擔當。
關師傅是一名移動網絡工作者,也是公灣基站的忠誠守護者。二十多年來,他始終踐行著“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誓言。在通往基站的道路尚未貫通前,每天清晨七點,關師傅雷打不動地騎著摩托來到上川島山腳,扛起20公斤重的柴油,帶上干糧與通信維修設備,踏上攀爬崎嶇山路的征程。山路蜿蜒,他每一步都沉穩有力,歷經兩小時艱難攀爬才能抵達山頂基站進行設備維護檢修、配置柴油發電。山頂烈日當空,機房內噪音震耳,他只能在樹蔭下就著干糧稍作歇息,待工作結束時天色已晚,又背著設備花兩小時沿原路下山。
2021年,通往山腳的路通車了,但上山的路還得靠腿。 5位師傅每周需運送1800多斤柴油與維修設備,他們用扁擔一趟趟扛著50多斤設備上山發電,從1人長途跋涉變成5人翻山越嶺,人多了送的油也多了。如今,盤山公路直通基站,市電接入徹底告別“柴油發電時代”。維護人員李師傅感慨:“以前一趟維護需要大半天,現在開車上山半小時就能投入工作,省下的時間能更專注地排查設備隱患。
盡管條件改善,但基站周邊沒有生活設施,維護人員每次上山都需自備干糧和飲用水,午餐常是伴著山風啃面包、喝涼水。即便在炎炎夏日,設備箱被曬得燙手,他們依舊分秒必爭檢測信號發射器,手電筒、防風外套、簡易睡袋,是他們日常工作的標配。臺風“泰利”登陸前夕,暴雨預警下基站蓄電池電壓波動,移動守護者們當即冒雨上山,山路濕滑車輛多次打滑,卻未能阻擋他們的腳步。他們爭分奪秒更換老化電池、加固防風支架,工裝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浸透。
我國有千千萬萬個基站,每座基站背后,都有著像關師傅他們這般默默奉獻的守護者。他們一次次的堅守讓信號得以跨越山海,抵達祖國每一處角落,牢牢守護住人民通信“生命線”。
超大規模投入,臺山通信的“蝶變”
多年來,廣東移動在臺山通信建設上投入數億元,不僅大力建設基站、升級改造機房設備,完善無線網絡信號,打造臺山規模最大的無線通信網絡之一,還憑借物聯網技術助力漁業管理。其為7000多艘涉漁鄉鎮船舶安裝定位設備與信息管理系統,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控,使漁業漁政管理局能實時掌握船舶位置、航程軌跡。臺風防汛期間,執法人員可借助平臺對未靠岸漁船及時預警,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廣東移動已在臺山開通1400多個5G基站,其中超百個覆蓋近海區域。通過建設海域基站、優化天線覆蓋及場景參數等措施,基本實現沿線海域覆蓋,最遠覆蓋距離達50公里,漁民能在漁船上直播賣貨,開辟增收新途徑。如今,公灣基站已實現日均承載周邊近萬用戶的通信需求。
20多年前,臺山公灣基站所處區域通信空白,如今已基本實現信號全覆蓋。這一轉變,離不開廣東移動長期堅持“客戶為根,服務為本”理念,更離不開無數網絡“守護者”堅守“心級服務”信仰,為民眾撐起通信生活“信號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