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平臺,即業務-技術融合的基礎設施,是工業互聯網的中樞。工業互聯網平臺是面向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需求,構建基于海量數據采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支撐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工業云平臺。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困境與沖突
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有兩類,一類為制造業巨頭構建的平臺,一類為軟件或信息企業構建的平臺。當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多由現有行業巨頭構建,尤其是制造業鏈主,占中國所有平臺企業總數的47%。由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立依賴重資產,且需要建立對復雜行業場景的深刻理解,以及需要依靠平臺主的影響力以吸引更多的企業參加,制造業鏈主成為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主力。國外多數工業互聯網平臺源自工業軟件企業與信息服務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所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制造業鏈主不懂數字技術,其它平臺主不懂業務,且兩者極少合作。行業巨頭即制造業鏈主受制于不熟悉數字化技術的短板,其他類型平臺主(包括ICT企業、消費互聯網企業、軟件企業與新創互聯網企業)同樣受制于不熟悉行業場景的短板,以上兩個短板本應可以通過兩類平臺主密切合作得以克服,但此類合作卻鮮有出現。
2. 制造業鏈主用管控供應鏈思維開發平臺,其它平臺則混用消費互聯網或數字化技術概念,且兩者極少融合。制造業鏈主把管控供應鏈的思路與工業互聯網管理混同,用傳統管控思路指導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必然會引發一系列問題。與此相似,其他類型平臺主則將消費互聯網或數字化技術的思路與工業互聯網管理混同,用單純數字化技術思路指導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也導致一些問題。同樣,以上兩種思路本應可以通過相互融合達到平衡,但此類融合卻寥寥無幾。
工業互聯網以實體業務流程與數字化技術雙方高度融合為其核心特征,但這種融合嚴重缺乏正是其面臨的關鍵困境,進一步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的沖突:
1. 平臺屬性認定的沖突,即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公共財產屬性與平臺主把平臺視為私有財產之間的悖論,也就是平臺開放導向與封閉導向之間的矛盾。平臺主企業往往圍繞自身降本增效的目標,基于其所處的產業鏈地位投入資源,從而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這讓平臺主企業天然地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其私有財產,將其視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戰略手段。典型案例包括蘋果的硬件平臺與軟件平臺。在這種情境下,工業互聯網平臺缺少為參與者(包括平臺補充者、供應商、企業客戶)服務的意識。此外,平臺主企業為了強化其對平臺的管控力,往往采取“半封閉式”模式治理工業互聯網,即限制平臺補充者與企業客戶的進入許可,以及其運營活動。此種治理模式極不利于工業互聯網四類主體(即平臺主、平臺補充者、供應商、企業客戶)之間的積極互動與密切合作,更不利于平臺主之間的積極互動與密切合作。最為嚴重的是,這不可避免對實體業務流程與數字化科技的高度融合產生阻礙作用。總之,工業互聯網平臺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以“開源社區”為代表的公共財產屬性與平臺主視平臺為私有財產的矛盾沖突,因此限制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有效發展。
2. 平臺目的認定的沖突,即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價值共創與共享為目的與平臺主把平臺視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之間的悖論,也就是平臺競爭導向與合作導向之間的矛盾。需要指出,平臺目的沖突與平臺屬性沖突高度相關。這是因為公共財產屬性與價值共創高度相關,而私有財產屬性則與自身利益最大化密切相關。換言之,平臺的公共財產屬性要求平臺高度開放,而平臺的私有財產屬性則要求平臺高度封閉。此外,高度封閉的平臺引發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導致的競爭趨向,極不利于平臺四類主體之間的密切合作,而高度開放的平臺則有利于合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平臺開放也要適度,因為無節制的過分開放導致平臺治理混亂,同樣不利于合作。
工業互聯網平臺未來發展的建議
為了更容易說明問題,我們不妨將實體業務流程與數字化技術看作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生產力”,將平臺主與平臺主之間、平臺主與補充著、平臺主與其服務對象的企業之間(包括供應商與客戶)的關系視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生產關系”,那么工業互聯網平臺困境與沖突的核心根源在于新興“生產力”與傳統“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因此,未來亟需構建新興的生態系統型 “生產關系”。換言之,作為新興“生產力”,數字化技術正在突破傳統“生產關系”的局限,朝著新興“生產關系”方向轉型。具體建議如下:
1. 借助數字化技術“生產力”,構建生態系統“生產關系”。目前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自身尚未脫離傳統企業外部競爭和內部分工的思路,一方面排斥企業外部合作,導致無法真正解決工業企業痛點;另一方面企業內部割裂,層級嚴明,導致市場反應偏差大、速度慢。因此,平臺主必須提升自己的開放性和可塑性,隨時與其他平臺主開展價值共創的密切合作,而其合作的基礎在于數字化技術的賦能性,實現價值共創關系。
2. 促進實體業務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在工業互聯網時代不要做單打獨斗的平臺主,而是要當合作型平臺主。這不僅包括平臺主與上下游企業之間之間的密切合作,同樣包括平臺主之間的深入合作,即共同平臺主,尤其是實體業務流程與數字化技術兩類平臺主的搭配協同。包括四種不同模式:1)跨行業、跨職能通用性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即工信部所定義的“雙跨平臺”),為所有行業提供全方位服務;2)具體職能領域導向的專業性工業互聯網,包括原材料交易、物流、采購、招聘、數字化服務等;3)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試圖打通單一行業端到端全流程價值鏈的所有節點;4)融合以上三種模式的最新模式,由具體行業鏈主企業與數字化科技企業作為共同平臺主深入合作,將垂直行業實體業務流程或具體職能領域與數字化技術高度融合,賦能實體業務導向的數字化轉型與創新,促進生態成員之間的價值共創。
3. 盡快從工業互聯網上半場轉向下半場。目前大多數工業互聯網平臺屬于交易平臺,以短期成本最小化為核心目標,可被視為工業互聯網上半場。與此相對,未來工業互聯網平臺屬于創新平臺,同時兼顧交易平臺,以長期共創價值與共享價值兩者最大化為目標,可被視為工業互聯網下半場。從工業互聯網上半場轉向下半場依賴數字化技術的轉型,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具體而言,診斷式人工智能最有利于工業互聯網上半場,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則最有利于工業互聯網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