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4月17日消息(李明)一年一度的中國SDN/NFV/AI大會今天如期舉行,每年韋樂平演講的內容都是業界關注的重點。
在今天舉行的“2019中國SDN/NFV/AI大會”上,工信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電信集團科技委主任、SDN/NFV/AI標準與產業推進委員會主席韋樂平提出“隨愿網絡”的概念。
“從隨選網絡邁向隨愿網絡”,韋樂平指出,“隨愿網絡”可以加速數字轉型、云化進程、物聯網發展,同時更好應對網絡面臨的各種挑戰。“隨愿網絡”可以看做是“隨選網絡”的進一步,即從目前按需、自助、彈性的網絡服務向自動化閉環、意愿驅動的網絡組織演變,是CTNeT2025從1.0邁向2.0的基本特征之一。
隨選網絡在經驗積累中發現不足
此前早已提出的“隨選網絡”,是網絡架構重構的標志性網絡應用。
亞馬遜、谷歌、微軟等云服務商提供按需隨選的計算資源、服務器、存儲器,取得了很大成功。運營商試圖將其應用到電信網,但其復雜性和剛性設計導致現有網絡最適合人工靜態資源配置。SDN和NFV的出現為隨選網絡提供了技術抓手。AT&T率先在170個城市提供了業務,取得初步成功。目前,隨選網絡內涵已經擴展,至少含上網、組網、入云三大功能,隨選網絡還需做很多基礎性工作,主要是數據的準確性和端到端自動化。
據韋樂平介紹,中國電信“隨選網絡”的關鍵特征包括用戶定義網絡業務、網絡配置自動化、網絡資源按需指配;重點面向中小企業和家寬用戶,實現云網協同,代表性業務包括智能隨選專線、智能隨選寬帶;技術基礎包括SDN、NFV、Cloud。
韋樂平談及“隨選網絡”的經驗和體會,“經驗方面:技術+市場雙驅動,SDN解決統一編排和跨域互通,NFV解決設備虛擬化和業務快速加載;新老區隔,增量優先,以增量發展為首要方向,避免對存量老系統、老設備的大量改造。不足方面:一是編排和控制層面的智能化程度還在初級階段,更多依賴網絡語言,無法實現業務用戶/語義;二是虛擬化網元性能有限,運營維護體制還未跟上。”
面對“隨選網絡”面臨的不足和挑戰,韋樂平引用了孫正義的話:“越是迷茫,就越是要向遠處看,就越是能看清洪流中的未來。”從“隨選網絡”邁向“隨愿網絡”,韋樂平提出了“隨愿網絡”(IBN,Intent based Networking)概念。
向自動化閉環、意愿驅動的“隨愿網絡”演變
對于“隨愿網絡”出現的背景,韋樂平進一步指出,面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日新月異的新業務需求及數字化轉型驅動,靠人工方式已無法應對,業界期望使用“業務意愿”作為網絡和IT基礎設施生命周期管理的驅動因素,通過自動化方式將業務需求即時轉化為網絡和IT基礎設施的執行,實現兩者的快速適配,從而產生真正的商業價值。其中,SDN、NFV、Cloud、AI等關鍵技術已基本可用。
概念方面,“隨愿網絡”的概念主要是指跨網、跨域的高層智能聯網,應用層只需簡單的用自然語言表達希望網絡完成什么,網絡就能將上述意愿轉換成具體策略,并自動根據相應策略在復雜和異構環境下完成跨網跨域的網絡配置,實現應用層的商業目的。
“隨愿網絡不是單點產品、單項技術或單個軟件,而是面向端到端高層智能網絡架構的長期演進任務;將嵌入組織、流程和技術,涵蓋所有相關領域,其發展是演進式的,可從單領域或局部開始。”韋樂平強調,“隨愿網絡”可以看做是“隨選網絡”的進一步,即從目前按需、自助、彈性的網絡服務向自動化閉環、意愿驅動的網絡組織演變,是CTNeT2025從1.0邁向2.0的基本特征之一。
六大特征 三大技術基礎
在韋樂平看來,“隨愿網絡”包括六大特征和三大技術基礎。
“隨愿網絡”具備六大特征:
一是獨立于底層網絡技術,看不到網絡協議等技術細節,屏蔽了廠商技術實現的差異,規避了利益沖突,可望實現無人工干預、無配置腳本、無供應商鎖定。
二是擺脫了基于場景的“煙囪式”接口模型,抽象出一套有限集的原子模型,控制了接口泛濫。
三是提升網絡敏捷性、可用性和擴展性,減少業務提供時間50%-90%,減少中斷次數50%,對物聯網發展的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IBN可望快速擴展各種通信資源,確保SLA和安全策略。
四是減少運營維護成本,依托自動化和智能化,使網管專家從人工操作解脫,可望管更大網絡,從事更具價值創新的工作。
五是改進客戶體驗,IBN的閉環保障系統能夠持續不斷地監測網絡環境,確保期望的性能水平并采取及時補救行動。
六是加速網絡云化進程,依托云,才能打破網絡與IT資源的分離,構筑云化的統一資源池,并能利用閉環自動化和智能化,確保端到端網絡性能和安全,加速云化進程。
三大技術基礎:一是SDN/NFV,為IBN提供了靈活的聯網基礎,而IBN使網絡更好地滿足用戶意愿,實現跨網跨域、基于策略的自動化即可過渡到IBN;二是AI/ML,大型網絡本身就很復雜,加上SDN、NFV 云和物聯網的全面引入,人工已完全無法駕馭,唯有依靠AI/ML;三是Cloud,只有依托云,才能構筑統一云化的資源池,IBN則進一步利用閉環自動化和智能化確保端到端網絡的性能和安全。
技術、文化和組織流程面臨巨大挑戰
向“隨愿網絡”的演進路徑包括:意愿,客戶使用自然語言表達意愿并被轉換成為了策略;自動化,減少人為差錯,減少執行時間和協調工作量;人工智能,操作合規檢查,智能分析和預判;提升價值,包括敏捷、效率和體驗的提升,減少成本,增加收入。
與此同時,韋樂平指出,“隨愿網絡”也面臨來自技術、文化組織流程方面的挑戰。
技術挑戰方面,標準缺失或滯后,大量私有API/CLI阻礙了異構組件環境下的閉環自動化形成;需要將網絡視為單一實體,而建立跨廠家的端到端聯網歷來是噩夢,涉及技術和利益巨大沖突;龐大而復雜的網絡自動化本身就是巨大工程。
文化和組織流程挑戰方面,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網絡的設計和運營方式,對于風險厭惡型的運營商是很大障礙,組織和流程的匹配轉變是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