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3月29日消息(九九)日前,三大運營商2023年度業績全部出爐,在備受關注的云業務方面,“三朵云”均實現高速增長。
具體來看,2023年,天翼云收入972億,同比增長67.9%,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距離千億目標咫尺之遙;移動云收入833億,同比增長65.6%,向“業界一流”邁出堅實步伐,并且設定了2024年收入超千億的目標;聯通云收入510.3億,同比增長41.6%。
反觀當前公有云市場“領頭羊”的阿里云,其在2023年(自然年)的年度營收為1053.96 億,同比增長僅為3%。業內專家預期,單純的從營收角度來看,天翼云有望最快將于今年上半年趕超阿里云。
運營商云規模增長的底氣何在?
云計算行業,是典型的資源密集+技術密集行業。近年來運營商云的高歌猛進離不開云計算市場的巨大空間,更離不開自身的設施投入和技術進步。
中國電信2009年創立天翼云,2012年推出天翼云品牌的云主機、云存儲產品。憑借云網融合的技術優勢,天翼云發展迅速,2017躋身中國云計算市場前三。2018年至2023年六年間,中國電信云收入翻漲近17倍。雖然2023千億目標未達成略有遺憾,但天翼云市場地位保持領先,已穩居全球運營商云第一、中國政務公有云基礎設施第一、中國公有云IaaS及IaaS+PaaS市場前三、中國桌面即服務(DaaS)第一。
天翼云高質量建設云計算原創技術策源地,以自研云操作系統TeleCloudOS 4.0為核心,形成技術領先、自主可控的全棧云技術和產品體系,打造出一云多芯、一云多態、一云多算的云底座,服務千行百業上云用云,位居市場前列,作為國云的框架全面成型。
移動云從2019年的20億到2023年833億,收入規模5年漲超40倍。2020年、2021年、2022移動云年收入始終保持100%以上的高速增長,2023年收入增速依然達到65.6%,雖然沒能延續前三年的“三位數增長”,但就現在的體量而言已經十分可喜。中國移動2023業績溝通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表示:“我們希望今年移動云(收入)的增速在30%以上。”亦即2024年移動云目標收入超千億。
中國移動持續優化“4+N+31+X”算力集約化梯次布局,全面構建全國20ms、省內5ms、地市1ms的三級時延圈;高標準研發云關鍵技術,原創提出“高性能計算架構”,打造全棧自主可控的大云“磐石”算力底座。憑借833億元業績表現,移動云已經穩居國內云服務商第一陣營。自有能力收入同比增長超100%,IaaS+PaaS收入份額排名進入業界前五,云電腦銷量超270萬臺,同比增長超10倍。
2008年,中國聯通開始發力云計算市場,組建云計算團隊。2013年,中國聯通正式推出云計算平臺“沃云”。到如今,中國聯通已經在云計算領域深耕了16個年頭。
多年來,中國聯通著力發揮算網一體差異化優勢,算力資源儲備顯著增厚,云資源銷售超過百萬核,同比增長186%,云資源覆蓋突破230個城市。著力突破云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和云災備等關鍵技術難點,滿足客戶定制化場景需求,在政務、醫療、交通、教育等領域打造了一系列標桿案例,賦能千行百業提質增效。在技術創新、生態共建等方面迭代出新,自主研發水平進一步提升,持續優化“虛擬化”及“云原生”雙引擎基座,自研操作系統CULinux2.2部署超過3300套。
互聯網云“戰略后退”意義何在?
因為上述種種,運營商云的營收表現十分耀眼,但是也有業內專家調侃稱“運營商云收入是個筐,啥都能往里面裝。”說的就是其為了規模擴張而大包大攬的集成項目。
與運營商云的規模增長和大包大攬相反,近兩年互聯網云廠商逐漸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降本增效和利潤表現。以騰訊云為例,過去兩三年砍掉很多“包袱”,從“集成”走向“被集成”。
相比于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大廠已經在云計算市場“狂奔”數年,但規模化并未讓參與者都獲得充足利潤。國內公有云市占率第一的阿里云,直到2020年三季度才首次實現利潤轉正。
據介紹,過去一年,騰訊云以公有云占收入比例、自研產品占收入比例和毛利率提升等作為對業務的量化指標,去除“泡沫”收入并專注自有產品后,財務損益快速好轉。2024年,騰訊將會繼續“后退”,走被集成的路線。
再看阿里云,2023年(自然年)的年度營收為1053.96 億元,同比增長僅為3%。業內專家預期,天翼云最快將于今年上半年趕超阿里云。今年2月底,阿里云宣布全線下調云產品官網售價,平均降價幅度超過20%,最高降幅達55%,核心產品價格擊穿全網最低價。目標是利用規模效益提升資源利用率降低閑置成本,從而換取利潤的增長空間。
據IDC數據,2021年下半年,阿里云、騰訊云分列中國公有云IaaS+PaaS市場前二,份額為36.7%和11.1%;2022年下半年華為、中國電信躍升為第二和第三,阿里云和騰訊云份額降至31.9%和9.9%。2023年第三季度,阿里云市場份額大幅下降至26.7%,阿里云丟掉的市場被華為云、天翼云、移動云三家分食。其中,移動云從去年同期的5.5%增長至8.3%。從財報數據來看,三大運營商2023年云業務收入總計2315億元,已超過阿里云兩倍。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美國公共云占比60%,而中國僅有28%,剩下的72%都是企業自持的服務器。阿里云一再降價的目的,正是將這部分客戶拉到自己的商業版圖里,收復互聯網云廠商的公有云“腹地”。
毋庸諱言,在政務市場,運營商云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業內提到最多的一點,是運營商遍布全國30+省市自治區的機房機柜資源,以及可下沉至縣域的屬地化服務。
2023年以來AI大模型全面爆發,算力和模型服務需求推動云計算市場快速增長。在“國資云”“信創大潮”等趨勢下,“三朵云”乘風而起,扶搖直上。
在此情勢下,互聯網云廠商越來越多地成為運營商云集成類的合作伙伴,進一步“后退”也是明智之舉,運營商則進一步沉淀和承接政企項目。從這方面而言,互聯網大廠與運營商的合作關系遠大于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