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4月17日消息(岳明)2024年全球6G技術大會本周在南京隆重舉行。在期間的無線通感融合論壇上,來自移動產業界和學術界的多位行業領軍人物針對“通信感知一體化:從理論到實踐”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在今年我國迎來5G-A元年后,5G-A通感一體化成為了幾家電信運營商重點聚焦的技術之一。對于通信感知一體化,究竟目前學術界與產業界的研究到了怎樣的階段,以及真正實現該技術從理論邁向實踐商用還有哪些挑戰需要克服……不妨來聽聽來自中國移動、vivo、香港中文大學和東南大學的幾位資深專家是如何看待的。
不同解決方案協同補充
從技術標準角度看,目前蜂窩系統的5G-A通感以及6G通感都處于預研階段,與此同時,WIFI、藍牙以及UWB等技術的通感標準也在發展當中,尤其是WIFI在802.11BF中已經有了感知標準,那么這些不同系統的通感技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
在中國移動首席專家劉光毅看來,上述這些不同系統的通感解決方案存在著相互補充的關系,具體取決于用例的實際使用場景。以低空經濟為例,5G-A通感在這樣的場景中具備明顯優勢。但在一些室內場景,藍牙、UWB以及WIFI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感知,具體的應用場景完全取決于客戶的現實需求。他認為,雖然可能會存在一些場景的沖突,但這些解決方案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協作與協同。
vivo通信研究院預研總監姜大潔則指出,5G-A通感一開始借鑒了不少WIFI感知802.11BF標準化的成果,包括用例、仿真方法論、感知模式等。而“借鑒”和“超越”則是姜大潔所理解的不同解決方案之間的關系。從“借鑒”來看,WIFI的感知標準可以借鑒到5G-A的感知標準當中。從“超越”來看,5G-A有望引入更多更先進的感知模型和測能量,從而實現更精準的結果反饋。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將通感一體的商用落地場景瞄準了低空經濟。不過,劉光毅指出,整個低空經濟場景的監管制度與商業模式仍處于構建階段,產業中不同玩家在當中分別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尚未確定,這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他坦言稱,“我們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現有場景下通感一體能夠解決什么樣的痛點問題,這是非常關鍵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帶來增量,解決痛點問題才有可能把應用推向真正商業的應用。”
理論極限難題仍然待解
“感知的指標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感知任務有不同的指標,如何尋找其中的理論關系?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長聘副教授許杰表示,對于通感一體技術,理論極限依然是學術界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同時,“現有很多研究是折中在鏈路級場景中,當擴展到系統級或者網絡級,有很多感知目標、很多通信用戶并且有隨機業務到達,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做跨城優化與刻劃系統極限,這當中存在很多開放問題。”
同時,許杰認為另一個很大的挑戰在于AI和大模型。他分析道,大模型在很多場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那么對于感知是否也能夠構建類似的基礎模型,針對不同場景可以微調,可以做各種各樣的應用,這樣的探索也很有意義,而這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于“如何獲得有較高質量的通感一體數據”。
東南大學青年首席教授曾勇對此補充道,關于通感一體化的覆蓋理論也值得進一步研究。因為感知覆蓋特別是包括通信感知一體化無縫覆蓋,對三維立體空間覆蓋與通信覆蓋是存在不同的。另外,他非常關注通信感知一體化里對于陣列形態最優的選擇。
“通信陣列基本是半個波長的間距,但是在感知定位里利用稀疏陣列可以實現更高的定位和感知的自由度。像嵌套陣列或者互質陣列等有非常好的理論結果。如果今后要把通信感知做到一起,其中一個需要就是陣列復用,到底用稀疏陣列還是用標準的半波長間距的陣列,還是中間會有更加優化的陣列,這個值得持續關注。”他解釋道。
通感一體的高低頻段選擇
在關于“通感一體最有可能在哪個頻段上最先實現”這一問題上,產業界和學術界觀點不一。事實上,低頻段和高頻段分別具備各自的優劣勢,而成本和最終的商業需求才是決定頻段選擇的關鍵因素。
根據曾勇教授課題組圍繞28GHz毫米波頻段進行的通感一體試驗驗證結果來看,由于具備更大的帶寬、更干凈的信道,28GHz對于通信和感知都是一個非常好的頻段。針對行業關心的高頻段覆蓋范圍較差的問題,曾勇提出,在其研究中,“通過一些完全被動式的方案,我們稱之為零功耗、零開銷、零維護的被動式金屬板或者其他板子能夠實現很好的覆蓋。”
作為電信運營商代表,中國移動今年已經展開了通感一體相關場景探索。劉光毅表示,現在整個網絡大規模建設已經很成熟,后面勢必要引入一個專門的頻段做通感一體,“值不值得這么做,也是需要通過實踐回答的問題”。他分析稱,不同的頻段面向低空,可能將來部署會有些特殊要求。比如基于現有的2.6GHz網絡,如何兼顧地面通信情況下拓展感知能力。姜大潔則談到,5G-A潛在的頻段,也即“現在做低空感知4.8-4.9GHz頻段最終可能是最先采用的頻段,我認為無人機應該是目前來看最有可能商用的一個點。”
關于毫米波頻段的商用,劉光毅指出,盡管國外一些市場進行了毫米波網絡的小規模部署,但其實際使用場景相對來說還相對較少。中國近期會有毫米波頻段試點,很多企業已經在做相應的準備。但是從運營商角度來說,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是投入產出比。他直言道,毫米波的優劣勢都非常明顯,“如果僅僅把它用來做通感,毫無疑問它的精度可以更好,因為波長更短,帶寬更寬。但問題在于投入之后能不能實現商業回報,這是比較現實的問題。”
AI、算力對通感融合的影響
從中國移動角度來看,6G應該是通感算智一體融合發展趨勢。無論是通信、感知還是AI需要的基礎能力都是計算,所以計算必不可少。劉光毅告訴與會者,運營商網絡建設中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業務在整個網絡里呈現動態遷移。但是網絡建設是固化的,所以5G時中國移動就開始考慮如何通過集中化部署方式實現底層資源動態共享。
“未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好的思維就是把資源云化,通過云化方式實現動態按需調度,這樣使算力資源和業務需求之間有比較好的匹配,這是面向6G考慮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我們希望將來基站處理和計算、AI計算包括應用還有感知處理,可以共享一套云化的異構硬件基礎設施。必要的時候這些基礎設施可以調度給基站處理,調度給感知,調度給AI,這樣可以綜合提升資源整個利用效率。”他進一步談到,在很多場景下,都需要通感與算力之間和AI之間進行融合。
許杰教授表示,“AI和通感一體雙向的融合和賦能,這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一方面AI怎么樣有效地用一些算法來賦能通感一體,另一方面怎樣用通感去賦能未來網絡化中的一些AI類型任務,這都值得進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曾勇則指出,信道值地圖+通感一體化+AI,這三者應該是一個很自然的結合。
面向未來,3GPP 6G標準化的進程時間表已經發布與明確,而其中關于通感的技術方案試驗和探索仍處于初步階段。通感一體化,從理論到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