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至18日,由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指導,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召開。本次大會以“創新預見6G未來”為主題,全球6G領域思想領袖和技術先鋒共聚金陵,圍繞6G愿景共識,一同探討6G技術和業務的未來藍圖,旨在6G標準啟動前推動凝練全球共識。
作為大會重要的平行論壇,“空天地一體化”分論壇18日成功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陸建華,都科摩(北京)通信技術研究中心董事長、總經理陳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建東,英國薩里大學教授孫智立,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張欽宇,中國信科高級技術專家康紹莉,是德科技資深無線解決方案專家呂荻,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市場總監蔡存一等,聚焦空天地一體化的關鍵技術、實現途徑等方面進行深度研討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陸建華在主題演講中強調,網絡架構仍然是關鍵之關鍵,通信資源永遠是基礎之基礎。6G的戰略需求是填補數字鴻溝,截至2024年2月,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350萬個,西藏地區5G基站部署僅1萬個,偏遠地區基站較少、寬帶覆蓋能力不足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另外,海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也急需寬帶信息服務。6G移動通信從地面2D網絡發展成天地一體3D網絡,基礎設施拓撲多尺度變化,但是天地網絡一體融合需要解決在哪融、怎么融以及融合后性能相互制約如何處理等問題,宜根據新時代通信網絡的需求來規劃,發展新理念、構建新格局。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陸建華
都科摩(北京)通信技術研究中心董事長、總經理陳嵐介紹,NTN是多層網絡的構建,利用GEO/LEO/HAPS實現覆蓋擴展。其中,HAPS離地面只有20公里的高度,所以速率比較高、時延非常低。但是需要考慮如何實現遠距離空口設計,如何跟地面網絡高效頻譜共享,以及如何做好互聯互通的問題。例如,使用毫米波可以提高HAPS吞吐,但是由于高路損和PA非線性,毫米波的覆蓋范圍受限;為對抗高PAPR需要引入較大的PA功率回退,將導致毫米波覆蓋范圍僅限HAPS下方約5公里的范圍。對于上述問題,都科摩已經取得積極的研究進展。
都科摩(北京)通信技術研究中心董事長、總經理陳嵐
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CEO卜智勇表示,衛星互聯網,作為6G愿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僅是一張面向全球的通信網絡,更是一張具備原生AI能力、原生數據能力的感知網絡,通過承載各種如氣象、導航增強、手機直連、合成孔徑雷達(SAR)、可見光通信等新載荷,感知地理、海事、環境、水文、車聯網、航空等大量多樣化信息,以“上帝視角” 獲取全球范圍種類豐富的海量數據。同時,隨著全球低軌衛星星座高速發展,近地軌道布滿十幾萬顆衛星,這將帶來頻率干擾、空間碰撞、空間路由等一系列挑戰,需要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探索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CEO卜智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建東認為,構建面向智能OMC的MSC(Mega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系統可以實現網絡的智能化管理,增強MSC系統在任務響應、故障預測和自愈等方面的能力;融合天基算力網絡的巨型星座系統能夠為計算密集類業務和時延敏感型業務提供端到端的高性能傳輸和計算服務;設計一種適應空間環境效應的MSC系統,可以快速恢復網絡或鏈路損壞,延長衛星壽命,使MSC系統可持續發展;構建一個高能效低成本的MSC星座,可以在保障高效的服務基礎上,獲得經濟的全球部署系統,維持星座系統的經濟運行。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建東
英國薩里大學教授孫智立指出,現代衛星制造技術、發射技術、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大規模衛星通信成為可能。特別是大規模低軌星座通信網絡,既能與地面網絡形成互補,也能與高軌衛星通信網絡互補。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低軌衛星網絡時,要做好衛星數量和覆蓋范圍的權衡。衛星通信網絡將成為6G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空間軌道和頻譜是稀缺資源,孫智立建言監管部門支持技術創新,管好用好相關資源,推動全球化和國際合作,從而使得6G創造出更高的產業價值。
英國薩里大學教授孫智立視頻演講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張欽宇指出,從通信系統向信息系統的轉變是一個重要的技術趨勢,分布式衛星系統的發展對6G移動網絡至關重要。但空天地一體化網絡面臨通信環境復雜不確定、異構網絡體系差異大、多維資源稀疏高動態、海量業務需求多樣化等難題。全球多國都在從多維立體組網架構、激光/太赫茲超高速傳輸、智能高效空口技術、星地融合資源管控、多星協同在軌計算等方面積極探索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新途徑和新方法。未來空天地一體化將深度融合各層異構網絡,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先進制造等技術,朝著智能化、融合化、安全化和可持續化方向發展,提供更為廣域、智能、協同、高效的信息服務。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張欽宇
中國信科高級技術專家康紹莉介紹,面向6G全域覆蓋的需求,星地融合移動通信是重要的使能技術,而手機直連衛星是向6G星地融合邁出的關鍵一步。針對手機直連衛星,5G NTN技術路線代表著技術發展趨勢,目前已驗證了技術可行性,但從產業發展尚需進一步解決頻率、鏈路預算不足、高速率、用戶體驗提升等問題。6G星地融合統一系統通過統一無線空口、統一網絡架構、統一接入與認證、靈活頻譜共享、終端融合等一體化設計理念,實現產業鏈的規模經濟效應,其關鍵技術研究方向包括網絡架構、無線傳輸、資源管控、高效路由、天基計算、頻譜共享等多個方面。
中國信科高級技術專家康紹莉
是德科技資深無線解決方案專家呂荻表示,隨著3GPP標準的不斷演進,無線通信技術也在持續發展。5G技術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商用,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數據傳輸、低延遲通信和大規模設備連接的能力。6G技術將會更進一步發展,改變人們未來的通信體驗。是德科技的5G NTN測試解決方案基于是德科技E7515B UXM 5G無線測試平臺,可以同時支持NR NTN 和NB NTN,包括衰落和軌道仿真模型,可進行協議一致性測試用例的驗證以及啟用基于當前版本的3GPP規范的RF測試,并通過使用Propsim和GCM工具擁有獨特的增強仿真功能。
是德科技資深無線解決方案專家呂荻
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市場總監蔡存一介紹,航天宏圖成立于2008年,是國內領先的衛星互聯網企業。公司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遙感與地理信息一體化軟件PIE(Pixel Information Expert),擁有國內首個遙感與地理信息云服務平臺PIE-Engine,實現遙感基礎軟件的國產化替代,為政府、企業、高校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提供基礎軟件產品、系統設計開發、遙感云服務等空間信息應用整體解決方案。“科技改變世界,遙感走進生活。”作為一個商業化的公司,航天宏圖一直在將遙感帶入人們的生活。
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市場總監蔡存一
論壇最后的圓桌論壇環節,由鵬城實驗室寬帶通信研究部空天技術研究所所長王野擔任主持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與導航衛星總體部研究員、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陳忠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吳巍,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總體專業設計部部長薛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責任總工程師劉會杰,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西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研究院技術經理程錦霞等,就衛星通信、ATG、NTN、空天地一體化融合等話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期許。
當前,空天地一體化已成為我國關鍵戰略發展方向,更是大國競爭戰略要地。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將天地一體列入未來產業,作為我國未來產業的核心領域。期待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和“空天地一體化”論壇能夠促進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空天地一體化的關鍵技術與應用場景,推動新理論、新方法的產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