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3月19日消息(九九)2025年4月10-12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原全球6G技術大會)將在南京召開。作為大會“網絡架構及關鍵技術”平行論壇的執行主席,中國移動首席專家劉光毅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6G不僅僅是傳統的移動通信網絡,而是一個真正的移動信息網絡。
劉光毅進一步表示,在6G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技術創新,還需要同步推動應用落地,即以需求為驅動、以場景為牽引、以商業閉環為最終落腳點。通過“X as a Service”模式支持更多行業創新,為社會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供全方位支撐。
從通信網絡到信息網絡,多重能力融合升級
劉光毅介紹,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不同國家和地區對6G的認知還是有一些差異,但多領域融合的趨勢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在國內,圍繞DOICT的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發展方向,那就是6G不僅僅是傳統的移動通信網絡,而是一個真正的移動信息網絡。它將超越以往單一的通信功能,深入融合通信、感知、計算、AI、大數據、安全等多個技術領域,同時實現天地一體化。
由此可見,6G的目標已經不再局限于提升網絡速率或者降低時延,而是要為社會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供全方位支撐。其應用不會局限于某個行業,而是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各個環節,提供全方位的移動信息服務,包括信息的采集、傳輸,到存儲、處理,再到最終的應用,真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社會變革的新型基礎設施。
“這不僅是業界的共識,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劉光毅說。
從技術到應用,形成完整商業閉環
從6G目標回溯6G網絡架構的研究重點,便是如何拓展網絡自身的能力,引入計算、AI、感知、安全等新要素,使其成為網絡的原生服務,構建X as a Service新范式。
劉光毅坦言,過去運營商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流量變現,但這一模式已逐漸遇到瓶頸。通過“X as a Service”模式,運營商不僅提供通信管道,還能夠基于平臺化網絡模式開放更多能力,為企業和用戶提供更豐富的應用支持。
在MWC25期間,GSMA攜手GTI、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阿聯酋du、LG U+、Turkcell、華為,以及樂聚、宇樹科技、智譜AI等產業伙伴代表共同成立移動AI社區(GSMA Mobile AI Community Group),開展從Network for AI到AI for Network的研究,將AI能力深度嵌入網絡,拓展運營商的能力邊界。
與此同時,中國移動正在積極探索6G可能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并探索跨行業協作的實踐。比如,在端-邊-云協同方面,與終端廠商、芯片廠商展開合作,研究如何通過6G網絡的高效計算和通信協同,優化通信、計算和AI服務體驗。
劉光毅強調,6G的發展必須從一開始就圍繞商業閉環進行設計,即以需求為驅動、以場景為牽引、以商業閉環為最終落腳點。只有這樣,6G才能真正服務于產業和社會,并帶來移動通信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網絡升級到生態變革,定義6G未來形態
劉光毅指出,6G的本質是打破行業壁壘,推動技術、應用和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多方共贏。
中國移動最近聯合業界發布《6G AI智能體通信網絡(AI Agent Communication Network)》白皮書,重點關注6G網絡如何支撐各種AI智能體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包括單個具身智能機器人、多個智能體之間的協作等場景。
據了解,中國移動正在與樂聚、宇樹科技等機器人企業探討合作,研究如何利用6G的通信、計算能力,優化AI智能體在機器人中的應用。通過6G網絡的賦能,使這些機器人具備更輕量、低成本、長續航的特性,降低推廣普及的門檻,加速行業落地。
低空經濟是目前國內外關注的重點方向之一。6G網絡能夠為低空無人機提供感知、通信、計算和AI能力,從而優化無人機的輕量化設計,提升其續航時間,并確保低成本運營。這一探索有望加速低空經濟的成熟應用,推動其從試點走向規模化部署。
此外,中國移動還在探索6G在XR等新型終端上的應用。例如,如何將渲染和計算任務加載到網絡側或云端,在確保實時性的同時,降低終端設備的計算負擔,使其更加輕便,續航能力更強,用戶體驗更優。
這些探索不僅促進了6G技術與應用行業的深度融合,也推動了業務與網絡的雙向賦能,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加快6G整體發展進程。“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行業加入到6G的生態建設中,共同定義6G的未來形態。”劉光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