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電信運營商是指沒有自己的移動通信網絡,通過租用其他運營商的網絡提供通信服務的公司。
我國虛擬運營商的發展概要
在2013年,工信部為了鼓勵、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發布了《移動通信轉售試點方案》。到了2013年底,工信部發放了我國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包括天音通信、浙江連連科技、樂語等在內的11家企業獲得牌照。
剛開始,虛擬運營商們紛紛從三大運營商中挖人,想通過人才加持發展。但好景不長,由于大部分運營商走的都是渠道代理的傳統模式,即從實體運營商中批發語音、流量等資源,然后再賣給消費者,從而獲得利潤。可在虛擬運營商開始大量放號時,國家就大力開展“提速降費”工程,因此三大實體運營商的資費就不斷降低,而虛擬運營商就不再有價格優勢,反而資費會比實體運營商的實際資費要貴。
后來工信部對政策進行調整,明確要求實體運營商給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格應低于同類業務平均單價,且須聯動調整。在4G時代,虛擬運營商憑借價格優勢,經過2014-2017年三年的發展,累計發展了5000萬名用戶,到了2018年,當時國內移動轉售產業可使用的碼號資源已經達到3億。
但是,由于虛擬運營商不能嚴謹發放號碼資源、不能規范把控渠道,又碰上國家對于實名制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虛擬運營商的發展走到了低谷:2022年6月,我國的移動轉售在網用戶規模達8007萬戶,僅占全國移動用戶約4.6%。但是在8007萬戶的用戶中,僅有3675萬出賬用戶,只占整體的46%。
那虛擬運營商能繼續通過價格優勢來逆轉難關嗎?答案是很難。首先,虛擬運營商與實體運營商在價格之類的差距不大,而且在品牌、渠道、服務等各個方面,虛擬運營商都比不上實體運營商;其次,由于5G網絡的盛行,虛擬運營商在5G時代的生存空間也更加狹窄。
虛擬運營商該如何尋得一線生機?
在2022年11月末,三大實體運營商的蜂窩物聯網用戶已到達18.18億戶,已超過移動電話用戶數(16.84億戶),僅僅3個月就凈增了1.2億戶。隨著“物超人”規模進一步發展,移動物聯網將成為一塊“大蛋糕”。
而在今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和優友互聯合作開展移動物聯網業務轉售的批復》,正式啟動了移動物聯網業務轉售試點工作,打開了虛擬運營商進入物聯網市場的“大門”。這對正處于“谷底”的虛擬運營商來說,是一線生機。
虛擬運營商可通過以下方式在物聯網市場中發揮自身優勢:
1.價格競爭和靈活的付費模式。大部分的虛擬運營商具備較低的運營成本和更為靈活的商業模式,因此虛擬運營商們可以通過較低的價格來吸引用戶。同時,他們還能通過提供按需付費、按數據使用量計費等靈活的付費模式滿足不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2.提供更創新、靈活的套餐和個人定制化的服務。虛擬運營商有很多的時間來了解客戶的需求與創新,可為客戶提供更優質、靈活的套餐。同時虛擬運營商們的決策層級更少,也就能更加靈活地調整服務和功能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3.有合作伙伴生態系統。虛擬運營商與物聯網設備制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平臺運營商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虛擬運營商可以與他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構建物聯網生態系統。虛擬運營商能夠憑借合作伙伴的資源和專業知識,更快地推出新的服務和功能。
雖然虛擬運營商可在物聯網市場獲得一線生機,但也會面臨一定的風險。
1.虛擬運營商沒有物理網絡基礎設施,需要依賴實體運營商的物理網絡基礎設備。當實體運營商的網絡出現故障或不穩定時,虛擬運營商也無法給客戶提供穩定和可靠的連接,從而影響用戶的體驗。
2.在技術團隊和設備維護能力方面,虛擬運營商不及實體運營商。虛擬運營商一般沒有自己的技術團隊,可能需要依賴合作伙伴來提供相應的支持,這會對服務質量與信息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
3.對于物聯網市場這個大蛋糕,不止虛擬運營商,實體運營商也會進入分一杯羹,因此市場競爭會十分激烈。而實體運營商有更強的品牌影響力、更深厚的資金實力與大量的用戶基礎,還能給客戶提供從網絡連接到設備管理和數據分析全面的服務,而這些都將會對虛擬運營商滲透物聯網市場造成較大的影響。
物聯網市場對于虛擬運營商來說將會是一個挑戰,但更是一個機會。在物聯網領域發展時,虛擬運營商需要綜合考慮技術創新、合作伙伴關系、高質量服務等因素,還能選擇在特定的垂直市場或行業中專注發展。通過針對特定行業或應用領域制定專屬的解決方案和服務,虛擬運營商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并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