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4月18日消息(趙婷婷) 4月16日至18日,以“創新預見6G未來”為主題,由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指導,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召開。
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接受采訪時表示,6G對于5G/5G-A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架構平臺的改變。“網絡能力的持續提升,需要在網絡架構層面進行創新,實現更好的頻譜利用率以及更好的內生智能與內生安全。不僅僅是通信,我們希望感知、導航、定位、計算等能力都會集成到6G系統中。”
6G會在5G基礎上繼續增強 但也面臨諸多挑戰
鄔賀銓指出,5G網絡具備大帶寬eMBB、大連接mMTC、高可靠低時延 uRLLC三大特性,5G-A、6G當然會在這三個特性上繼續增強;除此之外,也會增加5G第一階段不具備的特性,比如通感融合、內生智能,支持沉浸式體驗等。
但與此同時,6G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技術層面,例如,6G應用會擴展到手機直連衛星、低空無人機等應用場景,這些在5G時代是不具備的;6G需要引入毫米波、太赫茲等更高頻段,也存在技術挑戰。
商業層面,5G商用以來,取得了良好成績,但5G能力并沒有完全被用戶感受到,5G的優勢和強項,并沒有給運營商帶來很高的回報,5G可能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局面。6G網絡不僅要給用戶更好的體驗,更需要形成非常好的商業閉環,能夠支撐網絡建設,6G所面臨的商業挑戰可能比5G更大。
在非技術性層面,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和繁榮,有賴于全球統一的標準,但現在部分國家搞“小院高墻”,排斥中國加入,給統一國際標準的形成造成了阻力。另外,“在6G時代,我們必須面對終端芯片能力提升所面臨的限制,如何在制程工藝受限的情況下,實現6G技術標準以及6G網絡的開發。”他還提到,6G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是與AI的結合,人工智能進行結合。但在AI的原創性技術方面,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6G是共性技術 會更多服務于實體經濟
鄔賀銓指出,6G不只是通信基礎設施,還是一個共性技術,可以服務于千行百業,用新質生產力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從5G開始,移動通信已經不僅僅是面向消費者,還要面向產業應用;5G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應用盡管還在路上,但已經有了一個良好開端,未來6G會更多的服務于實體經濟。”
5G 在B端市場上有很多成功應用案例。例如,機器視覺、遙控自動化生產等;6G將會比5G更進一步,特別是在自動化生產應用上,因為6G可以實現更低時延,更快速響應,更強計算能力。6G+AI+機器人,將會催生具身智能,這將會是個萬億級市場。
6G的出現,也可以滿足虛擬增強現實對時延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隨著大模型能力逐漸下沉到端側,包括手機、模組這樣的端側產品能力會大幅增強,對于算力會提出更高要求,算力將不限于終端,還要和云、邊緣進行結合,這就需要5G/6G的超大帶寬。
另外,他還指出,6G將孕育多個萬億級市場規模產業。例如,智能網聯汽車與路側和云端協同,需要5G/6G超低確定性時延,這是個萬億級市場規模;6G會實現空天地一體化,賦能低空經濟,這也是個萬億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