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4月13日消息(岳明)本周,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在南京召開。本屆大會以"共筑創新,同享未來"為主題,旨在以推動全球6G標準共識的形成為切入點,進一步邁向全行業的協同共創,實現價值的深度挖掘與創造。
大會期間,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副秘書長吳建軍在接受C114采訪時表示,3GPP將于今年正式啟動6G標準的制定工作,2025年可以看作是6G標準元年。"在過去兩年,6G技術展示逐步收斂,接下來就是如何平衡和取舍,能否商業落地則取決于價值場景。"
在6G愿景聚焦的六大場景中,吳建軍非常看好通信與智能融合。"未來將會是AI Agent的時代,AI Agent將極大提升了網絡性能和效能,也讓NET4AI有了抓手。AI Agent將會徹底改變網絡架構,邊緣將會成為下一輪創新的高地。"在6G產業發展層面,吳建軍非常認可"全行業共同定義6G"的理念,要推動跨領域協作,跨行業共同參與;另外就是要做到"業務先行、場景驅動",同期培育業務和應用生態。
6G技術加速收斂
ITU在6G愿景中聚焦了六大場景,沉浸式通信、通信智能融合、通信感知融合、超大規模連接、極其可靠與低時延通信、泛在連接(空天地一體)等。其中,通智融合、通感融合以及空天地一體屬于新增的三大方向,也是6G的"基礎性支柱"。
吳建軍指出,過去兩年,學術界和產業界圍繞著這三個方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部分技術在當前的5G-A時代就得到了應用,這為向6G的平滑演進奠定了基礎。在標準和技術層面,演進路徑在加速收斂,認知開始趨同,接下來就是如何平衡和取舍。在應用場景層面,部分技術開始落地:6G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更加清晰,逐步走出概念階段;手機直連衛星也初具規模,國內用戶已經超過200萬;低空經濟也開啟了商業探索,部分運營商建設了實驗網。"目前個人認為通智融合成熟度更高,在多個行業已有顛覆性應用。"
吳建軍認為,移動通信的代際變革與成功背后,都與新的終端形態出現直接相關。4G時代,智能手機的出現與普及,開啟了移動通信產業的爆發式增長;5G從商用到現在,終端形態并沒有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所以在拉動產業發展時,效果就不是特別明顯。但吳建軍非常看好AI對于終端的賦能,終端將不止是AI手機、VR/AR,還將會是智能網聯汽車、具身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各種新型AI智能體。
6G將加速"智能平權"
"要想滿足無處不在的AI智能體需求,6G網絡的設計邏輯必須發生改變。"吳建軍指出。
從流量模型的角度來看,到2030年,AI任務在全網流量中所占比例將達到60%。"AI智能體之間需要交互,以傳遞模型為主的東西向流量為主,區別于傳統北向流量。"從安全與隱私角度來看,智能體數據會更加敏感,需要新的分布式信任機制,滿足不同智能體之間的協作框架。
從業務交互的角度來看,移動互聯網時代,業務都是在云端Cloud上,網絡也就需要走向Cloud Native;但在6G時代,業務走向AI原生,網絡就應該充分考慮AI Native。"6G網絡需要能夠提供標準化的基于Agent的智能服務(而不是在終端和OTT層面),類似支持Agent對Agent的協議,及模型上下文協議,可以更好的支持各類不同能力的AI智能體,實現智能服務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吳建軍表示,"6G將是實現'智能平權'的關鍵途徑。"
從場景適用性角度來看,哪怕是具備較強本地算力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面對新的應用場景,表現可能像個"嬰兒",AI智能體"學習"需要實時完成數據采集、訓練、推理,而這就會對網絡邊緣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