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剛要》),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
日前,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ITSC)首席科學家王笑京接受媒體采訪, 暢談自己對《綱要》的看法,詳解智能交通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應用,同時也對智能交通的困境和痛點,以及車聯網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王笑京表示,《綱要》從基礎設施到運載工具、服務、管理以及安全等領域明確了使用智能化技術,為未來智能交通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而且,《綱要》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明確提出了智能高鐵、智能道路、智能航運、智能倉儲,表明未來以基礎設施為主體的交通建設中也要將智能化考慮進去,并且鐵路、公路和水運要整體智能化,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智能汽車、自動駕駛,都是這些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王笑京強調。
從《綱要》的表述看,智慧交通基本上就是交通信息化,核心是信息技術與交通融合發展,重點建設數據中心、電子政務和北斗應用。
應用落地:智能交通融入生活
在人車涌動的十字路口,紅綠燈可以統一調節城市交通;在相對獨立的車內空間,車載導航可以規避交通擁堵,合理規劃行車路線;在高速公路,ETC讓汽車從繳費通道直接穿行而過,無需停車;在城市大道,電子監控時刻記錄行車信息。這些都屬于智能交通系統(ITS)的一部分。
而安全性、經濟效益和出行體驗是檢驗智慧交通應用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王笑京認為,加強交通守法、培養良好的駕駛習慣和出行習慣,以及進行良好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有利于提高交通安全的有效措施。在這些前提下,再利用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技術,交通安全問題才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車載安全輔助系統是智能交通的重要一環,例如安全輔助駕駛,路徑保持和報警、前向告警、后向告警、輔助制動等。
王笑京認為導航是智能交通領域里運用最成功的一個例子,因為導航解決的是交通位置和路徑問題,這是"規劃效益";而用戶也能實時感受到導航對出行路徑的優化,這是"直接體驗"。
其次是ETC,主打"經濟效益"。它是保障高速公路建設資金回收的系統,同時還讓用戶有了更好的收費站穿行體驗。除此之外,還可以減少車輛碳氫、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排放,帶來"環境效益"。
戳中痛點:智能交通亦有所不能
從智能交通的視角來看,王笑京認為要想實現真正的智慧化,需要認清"車占用物理空間"這一不變的"實體資源問題",這與信息和通信系統傳輸數據有本質的區別,即物理尺寸和速度的巨大差別。信息通信技術在交通中的應用,應該聚焦于提高出行可靠性、安全性和便利性,讓出行更加人性化,而不是解決道路擁堵問題。交通擁堵問題的實質是需求與供給的矛盾,這是信息系統和通信系統無法解決的。
說到智能交通,不得不提自動駕駛。在王笑京看來,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研發和應用將是"長征"。
首先,自動駕駛的落地基于新型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安全認證,這需要大量的理論與實踐工作。當前汽車使用試驗場(測試場)來對新產品進行測試和認證是基于汽車行業100多年的使用和經驗總結,其測試和檢驗的是車的機械性能本身,不涉及駕駛;自動駕駛汽車不但要檢驗作為機械產品的車輛,還要檢驗機器駕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問題。
其次自動駕駛安全性驗證的癥結在于,目前的傳感器和計算機還無法理解"上下文",沒有認知能力;自動駕駛車輛不僅僅要告訴它周邊的環境,還要告訴他"上下文和語境"。
最近幾年,車企的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國際上眾多知名車企開始與互聯網科技公司牽手,發力自動駕駛,布局出行"生態"。對此,王笑京建議,從車企角度而言,必須要從內部進行創新力挖掘,和互聯網進行協同和共融;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必須要結合自己的業務特點,找準要打的點,深度參與到出行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