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通信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無線安全方向首席科學家季新生主持,中國電信研究院副院長李安民、中國移動研究院安全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粟栗、中國聯通研究院網絡安全研究部總監徐雷、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院長朱伏生、奇安信集團副總工程師喬思遠,從運營商、高等院校以及核心企業的視角探討6G網絡的可信與安全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2024年4月16-18日,2024全球6G技術大會以“創新預見6G未來(Better Together, Better Future)”為主題將在南京召開。大會將聚焦八大前沿方向,深入交流6G研發成果,共推6G前沿創新和國際合作,為期3天的會議中,包括1場開幕式大會報告、8場分論壇、1場國際論壇。
其中,“分論壇H:可信與安全”將于4月18日下午14:00 - 17:00舉行,C114將在現場對本次會議進行圖文直播。
無線通信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無線安全方向首席科學家季新生主持,中國電信研究院副院長李安民、中國移動研究院安全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粟栗、中國聯通研究院網絡安全研究部總監徐雷、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院長朱伏生、奇安信集團副總工程師喬思遠,從運營商、高等院校以及核心企業的視角探討6G網絡的可信與安全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6G網絡架構的特征可以歸類為智能簡潔、分布式、可編程、內生、服務化。對6G網絡安全提出新需求。具體來看,需要實現安全能力智能化、安全服務人性化、安全防御系統化、安全運維自動化,能夠動態監測、分析、反饋、預測,形成可持續發展、自我完善的閉環系統,自動提升安全防護能力,逐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實現網絡安全的“自適應”和“可編程”。目前產業各方就統一調度和協調、編排平面、安全能力池、彈性恢復和容錯技術等入手,構建內生安全的6G網絡。
數據隱私、安全保護如何抵御機器學習攻擊是當前首要解決的挑戰。為了控制行業中的對抗性機器學習(AML),可以采用穩健的模型架構、對抗性防御即服務等值得信賴的技術,Trustworthy AI是當前可行性的方案。當然,AML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研究領域,畢竟沒有哪種技術能完全抵御所有可能的攻擊。與此同時Trustworthy AI也將在Open-RAN、智能能源系統/物聯網(家庭/工業)、自動駕駛等領域發揮作用。
6G是推動智能車聯網創新發展的關鍵動力,而安全隱私保護是保障智能車聯網創新、發展、產業化的重要基座。隱私保護的本質是挖掘數據共享價值的同時保障信息隱私,需重點解決隱私、共享、效率的三角矛盾。目前來看,以密碼學、AI理論等為基礎,保護數據隱私,挖掘數據共享價值,以同態加密、差分隱私、DL,FL等為手段,兼顧數據高隱私性和高共享性。研究成果表明,基于聯邦學習的高精度自動駕駛模型共享,基于圖差分隱私的車輛數據跨平臺共享等方式,能有效保護用戶身份隱私信息并實現駕駛模型精確度顯著提升,顯著減少跨平臺數據共享中的數據損失,并大幅度減少跨域數據應用中的信息泄露。
6G網絡的空天地一體、沉浸式、感知等新業務;全服務化HSBA新架構;通感一體、算網融合、內生AI等新要素,對安全提出全新需求。可以歸納為更強的安全能力、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需要找到三者的平衡。中國移動提出將“信任、安全、協調和智能”融入整體架構,構建“點-線-面”構建6G內生安全防護體系,提升6G網絡的整體安全性和彈性。
具體而言,通過原子化、按需部署的方式,僅部署所需的安全功能,從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基于服務、協調,將能力部署在運行效率最高的地方,并考慮計算、通信等成本;通過智能化、確定性的手段,全面考慮功能、性能、成本,全面考慮安全性和彈性。
6G安全應具備可定義、原生、自主、協同等特征,以適應復雜業務和異構柔性網絡的安全需求。具體來看,按需定義:安全隨網絡動態定義、定制,滿足不同場景需求;能力原生:與網絡功能高度融合,原生支持信任、防御、監測等安全能力;自主決策:對網絡狀態、安全態勢持續感知、預判,基于AI技術自主、動態調整安全策略;協同控制:不同網絡域、各種安全能力聯合協同控制,形成縱深防御體系。與此同時,6G時代還需要積極應對全云化、軟件化架構下的安全;AI廣泛應用的安全風險;空天地一體化架構下的安全等方面的挑戰。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滬ICP備120022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