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9月10日消息(岳明)2020年7月,中國電信在年中工作會上,提出從云網融合、體制機制創新、開放合作、內部數字化四個方面“加快云改數轉、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為最具CT特性的網絡基礎設施,光傳送網也在“云改數轉”的浪潮中,邁出了自我變革的步伐。在昨天舉行的第22屆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雙5G時代光傳送網絡技術創新與發展論壇”上,中國電信光傳輸專業首席專家李俊杰作了題為“面向云改數轉的光傳送網技術(OTN)技術演進探討”的主題報告中,與與會嘉賓分享了他對于OTN技術演進的深入思考。
李俊杰表示,以架構扁平化、調度全光化與運維智能化為典型特征的全光網已經邁入了2.0時代。在2.0時代,骨干網一二干融合,城域網WDM/OTN已經下沉到邊緣;同時,波長級全光調度、端到端業務快速發放與自動恢復、大容量高速率超長距傳輸已經實現;在網絡管控方面,也實現了全網統一管控以及網絡能力開放,AI理念與能力的引入,也使得網絡具備了智慧運營的基礎。
但在“云改數轉”的大時代背景下,全光網2.0需要更多的內涵與創新,更需要產業鏈攜手同行。
云改:重點關注云間互聯與業務上云
在李俊杰看來,云改的核心是構建面向未來的云網系統。對于光傳送網而言,需要重點關注云間互聯與業務上云這兩大需求。
云間高速互聯方面,光傳送網需要具備大容量,低時延,高效率,低成本等特性。在實現方式上,大帶寬對應的是更高的單波速率以及更多的波長。在他看來,單波100G已經商用多年,200G有望在今年商用;在頻譜方面,支持C++以及L頻段的產品已經面世,容量持續翻番是可行的。在提高效率方面,李俊杰建議產業鏈更多的關注相干技術,特別是低成本相干技術。另外就是ROADM技術的引入,目前中國電信在全國的六大區域ROADM網絡均已建成,疊加全光網超級控制,這將迎來全光網2.0的里程碑,給云間互聯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業務上云方面,李俊杰認為,運營商所面臨的競爭對手更多的是來自CSP,運營商要想贏得市場就必須深耕,才能滿足多樣化的用戶需求。在他看來,企業入云的云專線和傳統專線在安全可控,低時延、超帶寬等幾個維度上,對于能力和性能的需求是一樣的。所以,中國電信將云和專線擺到了同樣高度等同處理,“關鍵是如何將高品質的OTN技術引入到企業入云上。”
要解決這個話題,需要在三個方面推進:首先,構建靈活帶寬映射的光業務單位(OSU),可以提供10M-10G顆粒度的多業務承載能力;其次,引入25G/50G OTN接口,重用以太網模塊,利用規模優勢實現客戶業務低成本的接入;第三,開放式管控接口,對多廠商接入型M-OTN的統一管控。
數轉:網絡能力輸出 回歸價值運營本質
在李俊杰看來,“數轉”的核心就是如何將網絡能力開放并高效輸出,賦能客戶創造價值。
首先是用戶自服務,中國電信構建了OTN精品專線業務客戶自服務門戶,用戶可以在自行進行業務下單、帶寬隨選、故障申告等業務,也可以對資源情況、開通進度等進行查詢。從功能和可用性角度來看,中國電信的自服務門戶正在不斷完善和豐富。
其次是AI賦能和大數據采集,只有將數據從物理設備中抽象并采集出來,才能釋放出真正的價值。中國電信通過網管接口、控制接口以及Telemetry接口技術進行采集,同時對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為進一步的分析與價值提煉奠定基礎。在完成數據采集與規范之后,中國電信會引入大數據平臺,進行各種業務與應用創新。
第三是不同專業統一采控。長久以來,運營商不同的專業之間“隔行如隔山”,云和網的各專業之間的數據都是獨立的,關鍵是如何找到數據關聯關系。
第四是統一規范、開放接口,推動部分網元設備逐步解耦。李俊杰認為,隨著企業上云進程的深入,運營商要服務海量用戶,網絡必須要足夠靈活開放,才能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專線服務。目前,中國電信正在推動多廠商接入型OTN設備統一納管、設備即插即用、斷電告警、業務模板自動化配置和端到端時延測試等工作,回歸價值運營本質。
開放解耦方面,光網絡的開放和解耦可以分為橫向和縱向,縱向指的是控制平面和數據平面的解耦,橫向則是數據平面的硬件解耦。對于光網絡縱向能力的開放,需要引入SDN,從而實現網絡能力開放、轉控分離、數據模型統一、接口規范標準以及軟件開放源碼。SDN有利于實現開放,實現多廠商設備的統一管控,與之相伴的是設備灰盒化和白盒化。在李俊杰看來,現階段灰盒更符合傳輸設備的特點,易于實現設備商開放能力和運營商統一管控之間的匹配。